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阅读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宁范亮 高伟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读书无疑成为教师提升自我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个人修养直接作用于学生,所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不读书的老师怎么教好新时代的学生?
  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阅读,对本专业的宏观了解甚至不如学生,无法适应已经开始的课改。而且,中小学教师搞教科研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实践有余,理论不足。严重的理论缺乏,导致了想要把自己的教育实践记录下来升华成论文,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无法让自己从一个教书匠变成为一个教育家的根本原因。改变这个状况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谭轶斌认为:在全民娱乐化的今天,教师要少一点世俗气,多一点书卷气,要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必需,这样才能在商品社会的今天,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焕发出教师作为人的特质,让自己的生命更富有色彩,让精神之花永不枯萎,也才能带领学生冲出世俗文化、泡沫文化的包围,从而实现对他们精神的引领。
  决定一个人品位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当今社会,教师们常常苦闷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缺失,苦闷于理想精神家园的遥不可及。一位颇有灵气而且勤奋的语文老师,为了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放弃了原来安稳的生活,只身来到济南。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获得市、省和全国赛课的一等奖,多次作为专家在许多地方献课,获得了一致好评。但看到许多朋友都活得比自己轻松,感觉比自己快乐,她流露了对未来、对人生的迷茫:哪种人生才是最好的? 好多教师都有类似的追问,类似的迷茫,由谁来告诉他们呢?那就是阅读,阅读一本本好的书籍,就象在和一位位智慧大师在交谈。
  可是一谈到读书,一些教师就说:没有时间,要备课,要批作业,要辅导学生,哪有时间读书。其实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没有动力读书。
  首先,学校应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空间和氛围。
  一是可以通过制度来鼓励或要求教师读书。例如,改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切实减轻教师杂务,积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给教师一个民主、宽松、和谐并能充分施展个人教学才能的育人环境,实现教师进行自身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愿望;倡导与学生同读的新理念,研究引导教师阅读的各种策略,探索教师阅读的新的交流形式,为教师营造交流读后感悟和体验的氛围;加大教师自身阅读的物质投入和时间保证等。
  二是校长和教师共同读书。不读书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不会有好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头脑。好校长应该是有智慧的校长,所以,做校长的就有义务读书,也有义务把教师们带到一个精神富足的境界里。为了宣传学校的价值理念、凝炼大家的价值共识、把握学校的价值方向,用读书来改变老师们的精神世界,构筑他们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共识是最好的方法。教师们只要愿意读,时间总会有的。
  其次,教师要有积极、平和的心态,排除外界的干扰,坐拥书城铸内秀。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在市场经济中,更需要教师克服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排除外界的干扰,力求培养自身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平时要善于学会挤时间阅读,既要专心于教育教学经典,更要熟知当代文化精品;既要熟知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和态势,更要了解当代文化思潮和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变迁;既要自身阅读,更要与学生同读,做课外阅读研究的首席,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既有“文学味”又是“学者型”的教师。
  只有从外因和内因上解决了教师读书的瓶颈,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坦然地投入书海,在书卷中遨游,在书山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增强素质,扩大视野,提升能力,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干得更出色,更自如,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