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阅读+活动”

作者:金 鑫




  一、“阅读+活动”模式的指导思想
  
  (1)明确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以“阅读+活动”为高三学生自主学习的主线,探索大面积提高文科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立足文科特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课内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技能和自学能力,并以阅读理解能力带动其它能力的发展。
  
  二、“阅读+活动”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及主题活动设计
  
  为了有效地把学生自主性的阅读活动组织起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阶段,高三起点秋季开学为启动试行阶段。
  (1)总结、摸索经验(高二时语、英、政三科课内外已经试行了“自主作业、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
  (2)营造气氛,提出新构想,师生统一认识,指导阅读方法。
  开学伊始,在高三年级组的统一部署下,先后召开文科班科任教师以及全体学生关于开展“阅读+活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动员大会。首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形势下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需要,更是一个人步入未来社会后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尤其是阅读活动占据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然后,要求师生共同制订目标,启动各学科阅读方法专题讲座。分三大专题:语文、英语、X科目(政、史、地),分别进行阅读习惯、内容(目的)、方式、速度等技能讲座。
  主题活动设计:
  ①每天继续坚持读报、收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评论,收集人文科学知识。让学生经常写读后感、观后感,并共享心得体会。
  ②成立各科课外阅读活动兴趣小组以及“X科目四人活动小组”。开展集体阅读,合作学习。开辟宣传栏,设置阅读欣赏台、点将台、导读(学)篇、小讲坛、经验谈、问答栏、习作园等栏目;定期剪报、出版“学科渗透”专刊,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自主阅读兴趣,获得持续阅读的成就感。
  第二阶段,研究方法,设计活动(教师监控下学生丰富的阅读活动阶段)。
  一般地,高三大部分课程转入第一轮复习,即使部分学科选修课程正在进行,那也是阅读型、导读自读型巩固性学习;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瞄准《大纲》、《考纲》,精心设计好导读导学题,辅导学生学会阅读;包括如何复习式预习,如何使用参考书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进行类似材料的课外阅读等。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教师必须指导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阅读目标、阶段目标,让每位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使每位学生都有自主阅读的信心。立足课内,丰富课外活动;帮助他们认真选好读物,把阅读的辅导落到实处。
  主题活动设计:
  ①每周各学科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分配给六大学科,属阅读辅导时间。在教师的辅导监控下,学生充分利用20——30分钟开展阅读活动。阅读辅导课上,无论教材内容、课外材料,都附以导读题,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读完材料,完成理解分析题,并检查速度和准确率,适当讲评、点拨。
  ②充分利用学校远程开放教学的网络资源,每周点击标题新闻,下载共享。如结合中国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材料,举行奥运知识竞赛活动,并办一期专题黑板报。
  ③收看电视散文《河塘月色》、《春》以及电视剧《阿Q正传》、《长征》,感受名家名著的阅读,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如集中观看24集历史剧《长征》后,交流影评;并结合史实,重温红军长征前后“五次反围剿”、长征路线、《遵义会议》及长征的重大历史意义。
  配合学校政教处、团委、年级组一系列活动,组织学科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元旦晚会等;组织学生广泛阅读,搜集材料,撰文演讲,在活动中研究学科渗透;阅读莎剧,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精彩对白;合唱《长征》组歌。
  主题活动设计:
  ①鼓励每位学生撰文、演讲,择优推荐;排练选送学校的元旦节目。
  ②举行学科阅读竞赛活动,采取激励机制,以资鼓励。
  第三阶段,自主巩固、总结提高阶段(待续)。
  立足高考题型训练,加强材料分析题、数学应用题、学科内、学科间综合论述题的有效阅读。
  
  三、“阅读+活动”模式的实验效果
  
  (1)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大大增强,自主阅读的热情不断高涨,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2)通过近一学期的试验活动,学校文科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在11月初学校举行的“坚定理想信念,兴建和谐社会”演讲比赛以及学科知识竞赛活动中,获得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以及最佳组织奖等荣誉。
  由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可望全面提高综合高中高三文科科目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