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关于小学培养统计观念的思考

作者:周跃平




  统计引入小学数学已近三十年,新课标和教材中对统计的教学内容已作明确安排,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某些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培养统计观念的意义
  
  1.顺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生活中许多数据信息都需加以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供决策。小学开展统计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掌握一定统计方法,切实提高数据处理能力,适应信息社会需要。
  2.渗透辩证唯物科学观的启蒙教育
  统计是对现实世界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与把握,以获得反映事物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的有用数据。培养统计观念,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事实说明问题的公正性,引导他们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这样的教学育人过程,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启蒙教育。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培养统计观念,引导和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整数、分数、比值、图表、计算和推理的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发展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熏陶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行为品质
  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并通过统计作出有趣的推断预测,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统计看事实重数据,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认真求实、诚信负责的行为品质。
  
  二、如何理解统计观念
  
  1.统计观念的要素
  新课标主张的统计观念,可概括为三要素:
  (1)统计思维。面对数据相关问题,有意识从统计角度思考、收集和分析数据。
  (2)统计知识。包括统计过程与方法。过程涵盖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推论诸环节,方法涉及图表运用、数值计算、推断预测及合理决策。
  (3)批判意识。真实数据源自客观事实,但度量对象取向、方法选择、社会环境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有效性。因此,对数据来源、处理方法及所得结果,应当合理质疑和理性辨别。
  2.统计过程的环节
  (1)数据收集。用调查表之类的表格,填写记录所得数据。常用以下方式:观测记录、抽样调查、普和实验。
  (2)数据分析。利用对数据的描述,解释统计结果,并作出一些判断和预测。
  (3)统计推论。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做出结论,检验有关总体的断言。要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提供了不利于断言的证据
  3.统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统计思维、统计知识和批判意识,是小学生统计观念“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诠释了统计观念的内涵,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形成系统和谐的统一。
  
  三、统计的教学内容安排
  
  按课标和教材安排,小学统计教学划分两学段:一、二、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五、六年级为第二学段。相应教学内容,依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展开。
  1.第一学段
  (1)教学总目标。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2)教学内容。借助学生身边看得见、想得到的事例,让学生体验简单数据统计过程,直观感受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一年级,调查属普查,对总体中每一个体作统计,收集的个体为类别变量。如全班学生的生日、喜欢的颜色或交通工具。避免分类遗漏,“其他”项是必要的。收集时分类数数,填写现成的单式统计表。整理时画“正”字或打“√”,描述则由象形图过度到条形图(1格表示1个单位)。不绘图,只在已有名称、范围、单位的格上涂颜色。分析内容有两类,一是描述性的,如喜欢“红色”的同学有多少;二是比较性的,如喜欢“红色”的同学比喜欢“黄色”的同学多多少。由统计了解到大家的爱好,体验统计确实有用。
  二年级,调查属小范围普查,收集的个体增加数值变量,为将来随机抽查打基础。如调查停车场停车乃至公路通过车辆情况,已隐含不同场合、同一场合不同时段所收集的数据可能不同,即隐含随机性。条形图发展到1格表示2.5个单位,统计表由单式进到复式,分类标准增加数字区间,更抽象化。分析内容增多,除比较同一群体,还比较不同群体,让学生从统计图表中发现问题,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建议和预测,培养统计推理能力。
  三年级,在之前建立的初步统计观念基础上,新增两种条形统计图,并引入平均数,感受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适用于样本统计数值都较大(如身高、体重)而数值间差异又较小的情形;横向条形统计图,适用于数据种类不多但数值较大的情形。条形统计图也从单式进到复式。要理解平均数含义并学会计算,还要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更注重让学生从统计图表中发现问题,探究其原因,根据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特别增加了从数据总体趋势来进行预测,要给学生经历统计过程预留适当空间和时间。
  2.第二学段
  (1)教学总目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应密切实际联系,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判断与预测,鼓励交流,体验在具体情境中的可能性。重点放在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图发现和提出问题。
  四年级,重在识、绘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从单式进到复式,增加学习折线统计图,注意两种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及在不同情况下的选择。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发现、提出和回答问题,并根据数据变化合理推测。
  五年级,偏重统计量,引入中位数、众数,并与平均数比较,区分各自的含义、特点和用途;折线图也从单式进到复式,对数据变化的分析、预测和推理更复杂。
  六年级,引入扇形统计图,直观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比较学过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感受选用恰当与否的问题,为合理质疑打基础。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挖掘身边数学元素,拓宽数据收集渠道,凸现统计实用
  价值。
  
  四、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小学统计教学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看重统计知识的教学,忽视统计观念的培养;
  (2)课堂教学多,实际动手活动少;
  (3)学生应该经历的统计过程不完整,思考和尝试不足;
  (4)教师自身的统计观念较肤浅、知识不系统。
  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1)考试导向。教师认为统考重点是统计知识,如绘制统计图等,考试评价优先。
  (2)嫌麻烦。教师觉得学生太多,难以全面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又会搞得乱七八糟。
  (3)安全顾虑。教师怕让学生自己活动(如到停车场、公路边统计车辆),安全问题难以保证。
  (4)时间有限。教师觉得现有内容已经排满,教学和自修的时间都不够。
  (5)体制使然。不少学校的教学安排,多年实行小循环任课,教师不能完整经历两学段甚至一学段的统计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整体把握不足,教学衔接不够连贯紧密。
  
  五、改进统计教学的若干建议
  
  针对小学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第一,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低年级,由教师设计方案,包括分组、组内分工、步骤、内容、方法等,都要考虑仔细、具体指挥;高年级,由学生提出方案,教师间接指导。每学期无须多次调查,根据教学情况,只需完整地组织做好一次即可。
  第二,要让学生深切感受统计作用。教学中,可让学生先猜测结果,经过统计再作对比,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严谨性。不妨大胆猜测,但须小心求证。
  第三,注重培养合理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把握统计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的环节,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误差的原因。学生对各种统计图和统计量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的感受与把握,最终要落实到对合理性的判断。对于隐含随机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从实际统计感受到差异,体会到片面选择可能产生较大误差。
  第四,鼓励多渠道收集数据。让高年级学生自行收集网上、电视、报纸上的统计数据,组织讨论,交流看法。教师可具体设问,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和解答。
  第五,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取消小循环任课安排,放手任用教师,让他们都有机会经历小学阶段统计教学全程,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第六,教师强化自身统计观念和教学素养。认真通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做到胸有成竹;严肃加强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