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原因剖析

作者:丁慧琴




  【摘 要】本文试从课程(限于抽象的课程层面,即课程标准)层面,对当前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中学语文口语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思路,为提高培养对象的口语实践能力提供一些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希望教育研究部门和教育决策部门认识到设置口语实践课程的现实意义,能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及早改变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使得语文教育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口语交际 课程 教学现状
  
  “口语交际”是承袭“听说”而来,在中学语文的范畴内,我们可以先粗略地将口语交际的教学理解为“听说”训练。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在特定语境中,为了一定的目的,针对特定的对象,借助于标准口语(口头语言)和非口语(态势语言、副语言)进行的听说沟通、多向反馈的一种言语行为过程。它以“交际”为核心,“强调教学要针对的是行为过程中的口语,是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口语,而不是书面语的口语化。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过程,口语交际就必然是能动的、涉及听说双方的,而且听说双方既可是单人的,也可是多人的;这一过程还是一个既受主观意识支配又受客观条件控制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始终互动的、充满变数和应对技巧的过程”。
  
  一、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缺失
  
  “‘用什么教’的教材内容,是‘教什么’的课程内容的体现、反映,必须与课程内容内在的保持一致。”新课程标准树立了“口语交际”的正确取向,但删去了旧教学大纲中原有的“教学内容”一项,导致课程标准只提供了口语交际课程目标,而造成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的严重缺失,导致口语交际的正确取向难以落实。口语交际到底要“听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广大教育工作者疑问重重。语文课程内容主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口语交际的所指。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口语交际的界定及分类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口语交际实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类别,如我们根据口语交际使用的职业领域大致分类,至少可以区分为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商贸交易中的口语交际等。纳入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应指向哪里,口语交际的哪些类型应是初中学生应该涉猎和掌握的,这是课程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口语交际的所指之后,口语交际“听什么”,“说什么”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根据口语交际的不同所指,“做什么”和“怎么做”也就有所不同。如口语交际指向日常口语交际时,“做什么”和“怎么做” 的内容就大致要包括交谈的方法和禁忌、巧问和妙答的艺术、成功提出要求与拒绝的方法、安慰的技巧与劝说的手段、学会赞美和培养幽默感、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
  
  二、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缺失的主因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政策性文件无疑是科学而严谨的,其中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的缺失并不是偶然的,从我国口语交际(听说)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针对长期以来“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是在教学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情况,新课改积极提倡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自己的课程”)。提倡教师和学生走入课程,真正参与到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中去,从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使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根据这一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不再照搬教学大纲的结构,删除了教学内容及要求的相关内容,对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也仅做出了指导和建议,以期给教学与评价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
  2. 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流弊
  纵观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它一直以综合性的大语文学科形态出现,“求善”是其终极目标,言文分离、重“文”轻“语”是其主要特点。尤其是科举以文章应试取士,更把重“文”轻“语”的观念推向极致。所以,从最早的秦汉时期习字刻本《急救篇》到清朝末年王箔的《教童子法》中只见识字、习字、读文、作诗文,而不见任何与口语有关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近代以来,随着白话文写作在教育法规中得到确定的地位,口语表达能力也被列为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明确了口语交际的理念,使语文教学中的听说取向发生重大转移,真正树立了口语交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仅有片语只言散见于极少数的论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阅读、写作的理论研究比较起来,听说(口语交际)的理论研究确实显得太过薄弱。人们的目光仍然聚焦于读写,听说(口语交际)只在观念层面停驻,并未真正走进语文教育实践的视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至今已推行五年之久,但人们仍然只将力量集中于理念的推行,支撑理念的具体口语交际内容的探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的缺失,教科书编制的欠合理,教学实践中的冷落与忽视都足以表明口语交际仍束之理念高阁的现状。
  3. 口语交际学理纳入不足
  口语交际课程的建设必然要依赖于语言学相关的理论成果,语言学的理论成果一直是语文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的缺失与口语交际学理研究不足及己有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向语文科转化有直接系。
  (1) 口语交际学理研究不足。我国把口语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并开始建立一个独立的、科学的体系,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在这之前人们对口语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经验层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记录有声语言的工具大量普及,信息传递手段有了崭新的突破,口语的应用范围较以前更广,对口语的科学研究才逐渐受到重视。口语交际的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口语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口语交际的科学研究兴起的要更晚一些。到目前为止关于口语交际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更为稀少。由于口语交际研究的时间短、成果少,就导致其中还有许多基础性的问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其中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对口语表达、口头表达、口语交际等概念界定不清,用法混乱。理论界对口语交际的定义大约有十来种,对口语表达及口头表达的界定虽没有太大分歧,但在许多专著中都出现三个概念混用,前后不一致的状况。同时,虽然对口语交际的研究己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看仍然缺少对口语交际系统、全面的研究和阐释,让人很难窥得口语交际的全貌。除针对口语交际的专门研究外,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口语交际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相对而言,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应将其中哪些内容吸纳入口语交际的研究,仍需要继续探讨。
  (2)口语交际学理成果转换障碍。虽然口语交际在学术研究中尚属新生事物,但也产生了相当一部分对语文科有积极作用的学术成果,不过很显然,这部分成果并没有及时反映到语文科当中,其原因主要是口语交际学理成果向语文科转化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首先,开展口语交际学术研究的主体多为语言学界的专家,他们的研究主要以本学科的发展为着眼点,注重本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其中绝大部分专家对中学语文教学缺乏了解,其研究成果停留在“一般”言语研究层面,没有向中学语文教学这个“特殊”层面转化的意识。即便有些专家较为熟悉中学语文教学,但是对口语交际是否该纳入到中学语文课程当中这一问题存在疑问,因此,缺少将学理成果向语文科转化的积极性。
  其次,语文教育界虽然确立了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但是也不能顺利实现口语交际学理成果向语文科的转化。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语文教育界的专家注重语文教学的研究,但却很难及时把握语言学界的研究动态,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要完整、系统、深入地了解口语交际的学术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并需要较长的时间。第二,虽然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得到确认,但口语交际纳入语文课程的度与量却没有公认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口语和书面语两者之于思维训练的意义到底孰重孰轻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争论不下的问题。一部分人认为,“人的书面语是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的,它不但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而且具有超越时间、空间传播文化的更深远作用,由于它在丰富、严密、形象等方面比之口语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训练思维和传意上比之口语更为重要,培养书面语的能力和素养是需要专门进行的。
  因此,虽然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置于同等的地位,但在实践当中口语交际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口语交际学理成果向语文科转化时出现困难,应该转化什么程度的学理成果?应该转化多大量的学理成果?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不到确认,这样的问题就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