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有效预设 精彩生成

作者:倪 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动态生成性是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就要注重教案与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精心的“预设”是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才能调控“生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只有有效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一、精彩来自充分的预设
  
  一位老师教学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第二小节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在送别的场景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一幕?轻轻读读文章,用笔划划,写写自己感动的理由。
  生自由阅读文章,写写划划。(大约五分钟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
  生:我觉得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了《即使你远在他乡》这一幕最感人。尤其是“特地”这个词,说明埃斯内尔非常舍不得肖邦离开,他们之间感情很深,所以在肖邦临行前要特地为他谱曲。
  生:我也有同感,说明埃斯内尔对自己的学生肖邦有着很大的希望。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请大家再接着想一想:埃斯内尔会在这首曲子里写些什么? (学生沉默了一会,没过多久就有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我想他会写: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的心也会永远在一起,我们永远也不会把你忘怀。(师及时点评:是啊,深厚的师生之情、同窗之谊在曲子中浓浓地流淌。)
  生:他也许会写: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国,忘记祖国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一定要为祖国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曲子。(师点评:老师是要让肖邦永远牢记祖国人民的嘱托,牢记为祖国人民多作贡献的责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了充分的预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猜测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给予恰当的点评、引导,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里,学生关注到了“特地”一词,初步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但对老师的殷切嘱托与希望还可是一知半解。因此,老师在这里运用了补白的方式,让学生想象《即使你远在他乡》的内容,来加深学生的体会,使学生真正沉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正是教师充分的预设,才让课堂出现了以上这一幕精彩的生成。
  
  二、精彩来自具体的预设
  
  如果说充分预设是对文本进行全面预设,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的话,那么具体的预设就是要将学生的思维往深度发展。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通过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词句的预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悟。如我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这句话中的“吼”字不仅仅是哈尔威船长在下达命令,也吼出了他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精神。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句话有充分的理解,我进行了具体的预设:用录像展示诺曼底号被撞时混乱的情景,并引导学生对船上人们的语言神态进行观察。在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后,我再启发学生,在那种混乱的情况下,只有吼才能控制局面,只有维持了秩序,整个救援工作才会有序进行,才有可能挽救船上乘客的生命。这时学生自然体会到船长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精彩来自个性化的预设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预设空间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让学生说说“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的意思,一位学生说:“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在我与其他同学表示赞同,觉得达到教学预设之际,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觉得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当时我很愕然,因为这是一首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题的诗,而此处正是在直接描写画中的墨梅。这位学生继续说道:“因为梅花长在洗砚池边,池中的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梅花花瓣变黑了”。学生的回答超乎我的预料,但是我还是肯定了他的思考。很多同学听了这位学生的辩说,也表示赞同,甚至又有同学发言说:“池边的梅花,倒映在被墨水染过的池水中,也是‘朵朵花开淡墨痕’。”当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都是亮亮的,这些闪炼着个性火花的想法,既使我始料不及,又让我倍感高兴,这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精采的。
  
  四、精彩来自弹性的预设
  
  有句话说,“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 以往,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往往是: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然后通过教师的贯彻落实,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知、能、情三个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现在看来,这种传统预设制约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既要服从教师,也要服从于教材,生成的空间自然就很小,新课程背景下的预设应是有弹性、有空间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预计到学生会围绕“神机妙算”,展开激烈的讨论,但我认为他们会首先谈到开头的“大雾漫天”,并为此先作了预设:仅仅从这儿能体会出神机妙算吗?万一这场大雾是碰巧赶上的呢?从而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进一步深入体会诸葛亮善识天相的卓越才能,并以此为突破口顺势指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课文,从草船借箭的事例中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自以为设计得精妙、恰当,没想到一上来,学生就避而不谈“大雾漫天”。
  生:我从“一字儿摆开”体会出诸葛亮的的神机妙算……
  生:我从调转船头也能体会出神机妙算……
  学生滔滔不绝,而我却直着急。课后,静心反思才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不仅仅表现在“大雾漫天”上,为什么只想到由此突破呢?从“一字儿摆开、调转船头”不是同样可以点拨、突破吗?所以,教师课上的预设实在不能太狭窄,要能够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为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样的预设才能真正创造课堂的精彩。
  
  五、精彩来自开放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既然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那么教师就应该通过开放性的预设去使课堂更精彩。这种开放性的预设不仅表现为总题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整个课堂的开放性。
  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12课《雨点儿》一课时,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是怎么样的雨点?”,让我们来看看两次提问学生是怎么回答的:
  第一次:
  齐读:你们的嘴巴真甜,我一定就知道你们很喜欢雨点。那你来夸夸它吧,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它是一个怎么样的雨点?(引导学生说说雨点可爱的外形,激发情感)
  生:我觉得它是亮晶晶;
  生:小雨点是可爱的;
  生:雨点胖乎乎的。
  第二次:
  师:你们真会读书,都读懂了小雨点的心思了。你真是和小雨点越来越贴心了。学了课文你觉得他们怎么样的雨点?
  生:他们是善良的雨点。
  生:他们是有爱心的雨点。
  生:他们是助人为乐的雨点。
  从学生两次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在成长,通过课文学习,学生生成了自己对雨点的独特的理解。第一次的回答是浅层的。通过课文的学习,当然老师可以自己设计各种教学环节,最后学生形成了自己对雨点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的对雨点的感受,这是开放性的预设下的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