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作者:刘胜曼




  一、现状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希望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
  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全区幼儿园和教师共同发展,推动区域性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本区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26 所,其中有 8 所公办幼儿园,而95%以上的幼儿园坐落在农村,各幼儿园起点不一,他们的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的距离非常悬殊,差距很大。全区1300多人幼儿教师中,公办园教师145余人,也就是说10%以上的幼儿教师是受过3到5年的幼教专业培训,85%以上的幼儿教师没有很好的受过系统的幼师专业学习,这直接影响全区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均衡发展。
  
  二、主要存在问题
  
  第一,对园本教研认识不到位,园本教研制度不健全。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个体差异,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参差不齐,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还处于不理解或认识模糊的状态。上等级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我们一直就在搞教研活动。如今,又要求做园本教研,我们不知道两者有何区别?”“我认为自己幼儿园搞的教研就是园本教研,我们园长在教研前加个‘园本’,以表明自己的观念很新,是画蛇添足。”可见,目前幼儿园中不少教师对于园本教研的内涵、做法以及实施园本教研的意义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园本教研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化”,工作中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一些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看似开展的井井有条、轰轰烈烈,其实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往往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主题不具体”,从而出现了活动过后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获的状况,这种活动当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是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理念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这种变化必然带来的是教师角色、教学方式、课堂评价等方面的转变,这种转变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触动是深层次的,许多教师面对开放的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会显得不适应,可能还会手足无措;也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突然变得不会上课了;还有些教师还会觉得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的束缚,甚至一些教师还可能采取抵制的消极态度,面对这种“不想改、不愿改和不敢改”和“新课程呈现的不确定性、动态性课堂”的形势,园本教研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和交流,从而改变教研活动内容空泛、活动目的性不强的状况。
  第三,教师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力军,因此教师与教师的有效合作是建构园本教研共同体的关键。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与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隔离”、“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的状态。
  第四,教师队伍年青结构以及不断更新带来的困惑。瓯海区幼教发展比较迟,整个幼教的队伍结构非常年轻,特别是在公办以及一级及以上幼儿园主要是一批“70后”、“80后”的年轻教师走上课堂教学岗位,走上教研组长的岗位,这些青年教师在进入教研群体中时,对群体中的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差异不甚了解,对一个一般教师和作为组长的职责区别,也不甚了解,更缺少体验。实现角色的转换,还有待时日。另外,100余所的民办园教师流动很大,而且越来越趋向年年更新的局面,给教师的培养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学科带头人,无法开展正常的教研组活动,其中准办园干脆不考虑建立教研组,所以何来有效的园本教研活动。
  
  三、有效的策略实施
  
  一是,培训推选合适业务园长、教研组长,保证园本教研的有效开展。通过以点带面,帮助常规性建设层面的幼儿园,选好谁是“较合适、称职的教研组长”,因为区内大部分幼儿园是正处于或低于这个层面上的,因此这个层面是指导面最大最广甚至最难,也是至关重要。同时指导和帮助建立一个成型的教研组,引领幼儿园的业务园长或教研组长,规划好每一学期的教研活动,明确教研目标、内容和方法,实现教研活动的较为理性的效果、效益与效率。
  二是,加强教研组工作的指导力度,建立研究基地,制定指导计划,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区园本研修基地园的基地研修活动来指导区一级、二级及准办级幼儿园教研活动,经过这些基地园的管理,做好对挂靠幼儿园的每一次活动项目的执行方案和落实措施的指导,督促这些幼儿园做好相关的活动记录,使活动的过程与经验能够留下一些细节与痕迹,作为教研组的业务档案,进行教研组资源的积累。另外还要督促她们做好每学期的教研总结,对照教研工作计划与目标,对所经历的活动、取得的成果、总结的经验、存在的不足等都作系统回顾,使下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有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三是,强调合作反思,建立奠定行动研究和教师互助团体坚实的基础。一个有生命的教研组必须在教学反思环节有制度的保障与文化的指引。舍恩在关于反思型实践的文章中提到,教师处理困难情境时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教师必须学会重新思考问题,思考发生过的事情,然后在新的情境中测试自己的新方法。
  四是,通过典型幼儿园、典型教研活动、课题案例示范推广,提高园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一个有示范性的教研组须拥有一个比较响亮的“品牌”,拥有一些在专业上有影响的“领军”性的名教师相当重要。所以在指导示范性建设层面的幼儿园的教研组建设上,选择的幼儿园教研组,组内教师队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梯队结构,包括年龄、教龄、职称等在内的群体结构具有能够实现梯队衔接的优势,在教研组的内功提升和发挥外力作用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五是,通过“结对互帮”活动普及教研活动,扩大优质资源,关注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发展。加大“结对互帮”力度,通过幼教名师、骨干教师及研修班学员示范、辐射的沟通桥梁,加强扶持农村薄弱幼儿园,推行“名园+新园”、“名园+弱园”、“名园+民园”的办园模式,鼓励示范性幼儿园组建教育集团,承办或兼并薄弱幼儿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乡镇、街道公民办幼儿园的均衡发展。
  另外,通过开展定期定时的幼儿园优秀教研组现场活动展示,组织各级各类教研组深度调研和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利用名园名师博客效应,多种多样教研读书活动《在书香中穿行》幼儿教师读书演讲比赛、精美的“图书漂流卡”制作评比等等,丰富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促进和提高全区各幼儿园的教研组活动的质量,切实有效组织与指导农村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