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开放式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王恩彩




  开放式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它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开放式历史课堂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观念的开放性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减弱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史能力的提高,更不符合新课标教学的人文精神。历史教师的课堂理念必须是新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人,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去发现信息、加工信息。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笔者曾进行过的“学生合作讨论”、“针对不同身份分组谈判”的学习形式等,均体现出课堂教学观念的开放性,产生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情境化、信息化、生活化的动态系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启动这个系统,通过教师的有效服务,使学生产生兴趣,师生之间产生互动。
  教学过程开放必须打破教师“一言堂”现象,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时,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约定根据课堂的表现,最后评出最佳表现小组和优胜个人。针对课文内容“暴行、转折、胜利”三阶段,精心设计出问题 ,分阶段让各小组展开讨论。课堂结尾,要求六个小组各自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如化干戈为玉帛;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等)。在讲“全面内战“一课时,把学生分成三个小记者团,每个记者团结合老师所给出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采访结束,各记者团负责人现场发布消息。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使教学过程开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如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时,展示课件“握手”图片,突出“盟国政治、军事合作最后取得胜利的特点”,播放《南京大屠杀》、《德国纳粹暴行》部分片段,直观形象教材内容;讲《全面内战的爆发》时,适时适量播放“重庆谈判”的部分片段,既增加课堂知识的信息量,又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使课堂气氛活跃。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补充并渗透大量具有生命力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提高历史教学效果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时,突出“暴行、转折、胜利”三个阶段的内容,打破教材安排的知识结构,师生共同分析二战后德国、日本两国对所犯战争罪行所做的不同反思以及目前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把战后德日两国不同的对待战争反省的态度进行对比,既深化了教材教学内容,又揭示出人类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变化。而后者则是前面内容的延伸与发展,是学生学习和认识活的历史,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需要。
  课后练习,是课堂的延伸,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途径,也是开放性教学内容的重要形式。课后作业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沟通与交流,结合与联系。布置开放性作业,尽可能给学生留下创新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二)”的课后作业:①结合“二战”以“和平促进繁荣,战争带来灾难”为题,写一篇小论文;②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批驳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谬论等。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学生能对历史问题质疑,敢于问难。
  敢于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应专门留出时间让学生发问,学生互问;能对教材质疑,对教师质疑。只有在学生能质疑教材、质疑教师时,教学内容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教学评价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和老师都应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由讨论和争鸣,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积极营造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例如讲“百团大战”的作用时,发现学生理解不一:有学生说“百团大战消灭了大批日军,引起了日本的复仇情绪,所以1941年日寇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残酷的三光政策”;有学生说“百团大战显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力量,使蒋介石更坚定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也有学生说“百团大战,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教师针对学生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创新火花,应当学会欣赏,对学生的种种回答应多鼓励,千万不能以简单方式予以否定。
  开放式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自主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突出了学生的独立性及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文精神,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