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浅析农村教师课改困惑

作者:张绍福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给课堂、教师和学生所带来的变化令人欣喜,同时也对现行的整个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农村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在面对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时,却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态度,在执行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教师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少的困惑。
  困惑一:教育理念模糊不清
  何谓“理念”?此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核心内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展。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新的教育理念,有哪些基本内容,也不知道哪些该改哪些该留,要么完全抛弃传统教育理念而过分追求现代理念,完全信赖传统教育理念而拒绝现代理念,或者传统教育理念和现代理念等同视之而混淆不清。由此,他们很大程度上缺乏课改思想观念引领,盲目“课改”,很少有成效或者走上歧途。
  困惑二:师资素质参差不齐
  师资严重缺编、学科不配套等问题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存在普遍现象,有的学校一个教师要上不同年级学科的几个班,“复式班”在不少地方同样存在,“中文教师”严重超编,而一些“小学科”教师奇缺,如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生物,就是数理化教师也很吃紧,有一所大型(36班)的县直属初中也只有4个物理老师;我作过一个《目前农村中小学领导、骨干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的调查,结果是他们的年龄都在35岁以上,大多数是20世纪70年代的师范生,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师范生都是当时班上的尖子才能考进师范,有人说那时的师范教育让20世纪70年代的师范生诚实肯干,但不得不说明教师领导结构的不合理;目前农村中小学还有部分“民转公”教师,他们受专业教育的程度有限且年龄偏老,一部分教师很难适应课改;大学不包分配后的师范院校毕业的一部分老师与原来的同层次教师相比,知识功底明显欠缺,而他们大部分都在农村中小学;名校或者城镇学校“掐尖”行动也让农村中小学培养的不少优秀教师离开农村中小学,让师资本来就很差的农村中小学更是雪上加霜,难怪有的人说“某某学校连找个象样点的老师都找不到”。“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要全面推进课改,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困惑三:教学条件简陋
  应该说,通过“普九”后农村中小学的校园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三破一暗”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经济的原因,学校目前的条件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基”总体水平较低、突击式攻坚痕迹明显,很多学校只有教室和简易操场,缺乏足够的活动场地和设施;教学图书、资料以及辅助工具明显不足,有的学校只有一块三角板作为教师的通用作图工具,有的学校没有地球仪,很多学校没有字词典辞海和音像资料;生活服务用房、食堂、厕所等设施较差,在校学生住宿率只有42%的情况,不少学生因宿舍紧张而不得不睡“大通铺”或校外租房,甚至只能翻山越岭、长途走读,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亟待改善。电脑或先进的教学设备的拥有量明显低于城镇 ,某县的一县城直属中学也只有32台学生电脑,很多农村孩子没见过电脑。办学条件无法满足课改的需要。
  困惑四:教学方法陈旧
  在进行的“当前你认为最急需的培训是什么?”一项问卷调查中(可复选):师德修养32.8%,现代理论55.3%,先进的教学方法83.1%,学科知识58.1%,新课程新教材62.5%,科研论文撰写35.4%,可见老师对更新教学方法的需求之高。农村教师就更加的渴求了。由于他们地处乡镇,信息比城镇教师闭塞,教育教学的新政策、新形势、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等知晓要慢得多,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也比城镇教师少得多。对某县2006年教师受训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该县县城(含县城所在镇)和农村教师之比约978:4213,受训人次为省级45:3,市级121:32,县级1235:1576,有人比喻农村教师参加省级培训是品“御膳”、参加市县级培训是吃“西餐”、参加乡镇级培训是喝“便当”,农村教师更新教学方法的最主要途径就只能是由乡镇内部派出参加上级培训的教师回去组织的二、三级培训,或者校内教师的相互模仿,或者教师培训自己经验的积累和探索。乡镇的这种培训往往是上级几天的内容几个小时就解决,或者培训教师本人也模糊不清,受训老师最多只能知道几个概念或名称而已,根本不能从理念上更新、方法上改进;用校本教研或者教师自己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是不可取,但可能受环境、理论的限制,时间慢,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培训基本是 “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困惑五:学生素质开发缓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且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家庭”。在农村,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经济也不很富裕,缺乏教育方法,缺少感情上的沟通;一部分家长只看眼前利益,要孩子过早外出打工挣钱;一部分家长外出将子女留给爷爷奶奶代管;同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不如城镇孩子活泼开朗,文明卫生,爱好少,知识面(尤其是英语、电脑以及新兴的文化艺术)窄,影响了学生素质。由于农村教师在对新课程认识上、态度上、行动上、方法上、素质结构上以及学校客观条件所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赋予基础教育的新思路、新使命、新内容、新方法,不仅彰显了现代教育理念,而且充分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期待与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农村教师必须首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指导和引领我们的教育教学;其次,教师要走出困惑,克服不足,调整自己的角色,改进教育方式。要用新的教学“三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来代替旧的教学“三中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全面和谐的、主动健康的发展;第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政策上向农村教师倾斜,物质经济上给予优惠,方法上给予切实的指导,迅速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第四是尽快改善办学条件,特别要指导农村学校用好国家下拨杂费改进教学环境,优化和引进先进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平台;第五是建设农村学校外围文化,如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农村文化学校等,开发和提升学生、家长、村组的文明、文化意识,营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