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新课程呼唤教师精神

作者:王国华




  踏着素质教育的节拍,新课程与我们一路相携走来。从相识到相知,也说“爱你不容易”。唯有挚爱的追求者,不懈地尝试勾通,方可相爱相融。我们还不难看到,在一些农村中小学面对新课程、新教法,说归说、做归做,涛声依旧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少数学校“穿新鞋走老路”的应试教法有过之无不及。为何在新课程教学中存在做与说“两张皮”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一种精神。面对新课程教学,相应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当考试还是作为评定教师业绩的重要方法时,更需要教师有一种精神。
  
  一、 淡泊名利 敢为人先
  
  要改革,要创新,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艰辛与挫折。一个急功近利,安于轻闲的人,当然不可能主动给自己找“麻烦”,去做一些看似与业绩无关的工作。因为在现实情况下,看待教师的业绩主要还是依赖学生质量检测的情况。要考试就有考题,就有知识点。“抓知识点教,抓考点磨,考就教,不考就不教”自然成为一些投机者的惯用手法。何况,教师的工作是一项“软指标”,做“实”与务“虚”别人还是很难挑剔,效果也许一时难有区别。故而,一些人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打着素质教育旗号行应试教育之实。抑或这些投机者还能以其一时的应试“高分”,获得名师、名家的光彩头衔,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还有一些人,抱着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想法,不思进取地混日子。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些农村学校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现状不变,何谈改革与创新?要促进新课程,贯彻新课标,需要教师淡泊名利,敢为人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不受所谓的“教学业绩”束缚,要能经得住同行的白眼或被称为“另类”的嘲讽。更新观念,创新方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也许一个学期或几次统考,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新课程教学绩效,一时还不能很好彰显。造成对教者工作评价的不公,甚至还得挨领导的批评,社会的指责。此时,一个有责任的教师,就要沉得住气,受得住冷遇。只要你问心无愧,在暂时性失落名利的时候,你却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因为学生需要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要相信,这一切的“也许”或“抑或”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浙江余杭的素质教育经验表明:新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只要你长期坚守,不懈求索,克服职业倦怠,焕发工作激情,无限风光,就在前面。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就在这些忘我付出的教师的推动中前行。
  
  二、执着事业 追求卓越
  
  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品德修养,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你的学生。从传统教育上来看,教师需要“一桶水”,倒出学生“一碗水”,说的是教师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造就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会终身学习的创造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倒水”与“授鱼”,教师应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学生学习、做人、思考、创新的引路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朋友。这需要教师具有前瞻前卫的大教育观,创新的理念与深厚的素养,引领与驾驭“大教育”的才能,这远比单一的知识传授难得多,也辛苦得多。当好一个合格的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求教师要在文化业务方面不断自我更新。科技知识无时不在更新发展,即使你拥有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学历,面对浩瀚的科技知识海洋,只要你是的一位勇敢的探索者,置身其中都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与渺小。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更需具备创新的思想与能力。知识点燃智慧,智慧催生创新。当你不断攀登到新的高度,回顾脚下,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开阔与大气。做老师,才能驾轻就熟地采用多种方法与途径点拨诱导学生,使学生在开放、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寻觅与探究,于殊途同归中领略创新探究的无限风光,享受成功的快乐。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体现平等合作,开放创新。教师既是学生的朋友,又是导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要不怕打破传统的课堂,走向社会、自然,感受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感受亲历的快乐。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是一个有思想能实践的实用人才。不过这样地教学,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心血,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查资料、定方案、做引导、作反思。要使课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做出严密的预设安排,这不是光凭教师的一时心血来潮,一个突发奇想就能办到的。这需要把“她”作为一种长期坚持不懈为之奋斗的目标,倍加呵护与挚爱。更需要教师有一种为事业献身,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品质。
  
  三、坚守信念 甘于清贫
  
  相比于操纵万金年利可能在几十万、几百万的商贾们,农村中小学教师可谓寒碜至极;相对于一夜暴富的炒股者,教师辛苦万分……假若教师被这些物欲迷乱心智,断然是不能当好教师,更谈不上是一个新课程的实践者。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你慎重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抱定一个宗旨走下去。也许,教师是清贫、艰辛、奉献的代名词,意味着给予与付出,在给予的同时,我们能收到心灵的慰藉与温暖。无数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表明:人生的追求与价值重在精神的创造。自古至今,显贵巨富不少,何曾见财富能创造人生不朽神话?然清贫有志之士,往往名刻千古,“蜀鄙二僧”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要坚信:付出的自有回报。只要你执着于自己的路,一路走来,精神的富有将是物质无法比拟。当成熟的“桃李”感激师恩的时候,当独特的教学风格被推崇的时候,当丰收的硕果叠满案头的时候……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甜蜜!信念铸就成功,成功灿烂人生,这何尝不是人生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