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李雯雯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是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但对于实践界的教师来说,它还是新事物,因而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与疑惑,如:综合实践活动究竟是什么,它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该如何应对等等。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可以说,“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新设学科,很多老师不知究竟该从何下手,导致没有发挥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价值。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实现角色的有效转变呢?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策略
  
  1. 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全新的课程,教师应通过对其理论的学习,建立起一种新的课程观。首先,教师应在思想上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 机遇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如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注重学生面向生活的实践,注重帮助学生选择其生活当中感兴趣的主题,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等。
  2. 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发展教师专业水平
  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新课程把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自我反思,才能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行为。通过自我反思, 教师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有效地转变角色,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去,才能提升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激发教师创新观念和创新素养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教师—集体—个人》中说到:“把教育理论原理机械地、不假思索地搬进教育实践中这一做法,会窒息教师的活跃思想,阉割教师工作中的核心和灵魂……阉割教师必要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独特发展,教师就不能限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呆板分裂的知识片断,就应具有创新素养,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思想休养和精神境界等等。教师还应关注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创设现实性和开放性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
  4. 完善激励机制, 强化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工作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程、质量及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层必须完善激励机制。要定期检查,定期分析、总结、交流, 关注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教学态度,工作责任心、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方法,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对教师自己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要及时进行奖励,要作为教师教科研成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总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它不仅给了孩子自主空间,也是给教师自己更多的自主空间,更多的解放。教师应该拓宽思路,转变观念,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实施综合活动课程,让该课程发挥出其真正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