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教师个人行动计划: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范丹红




  【摘 要】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成了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方面。教师在积极转变观念的同时,主动制定教师个人行动计划,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学术敏感力,提高自我素养和专业能力,促进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的扩展,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专业发展 教师个人行动计划
  
  教师专业化已成世界潮流,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同样也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成为“研究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情况并运用专业发展的策略,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才会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提升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
  
  一、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现代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教师不但要具有相应的教学实际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这种变化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也面临更大挑战。教师劳动的不确定性、双专业性、更强的利他性、复杂性、生活性、经验性以及教师来源的局限性,使得教师专业化颇显艰难。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当前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缺乏,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够。
  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可划分为三方面:对于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这部分包括对过去专业发展结果成功与否的判断、专业发展成功或失败归因的反思等内容; 对于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这里包括对现有专业知识能力的认识、对现有专业能力能否适应职业应用的判断、当前环境所要求的专业能力的判断等内容; 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这部分包括对未来专业素养需求的分析、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点确定、对自己专业发展结果水平的预计等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无论是对过去、现在及未来都显得很缺乏,常常认为只要掌握了成功教学的知识就是专业发展,却忽略了将一般理论和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由此导致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有些则认为教师职业本身不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教学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依赖经验程度较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应顺其自然,仅把自己定位于"教书匠"的角色,这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专业要求有一定距离,离"专业的教育家"和"研究型教师"的要求差距更大。
  第二,个人专业发展基础薄弱,学历层次低、相关知识欠缺。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和学历起点普遍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1993-1998年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从82. 7%、55. 6%、49.1%上升到94.6%、83. 4%、63. 5%。然而,即使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我国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大都已经提高到本科层次,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层次,这导致教师岗位的专业化和从教人员非专业化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导致教师职业素养和水平能力低下。尽管现在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而教师资格证的取得虽要经过考试,但考试标准、考试试题仍然没有跳出应试的局限,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仍然陈旧,用这样的方式考试,在进入教师行业时就降低了门槛,按教师专业化标准去衡量是很难合格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淡化学科边界,加强学科综合与整合,重视研究,重视创新,重视实践,但现实的教育情境中真正做到却是难之又难。虽然不能仅凭借知识来评判教师个人专业的成熟度,但其专业能力确实受制于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所有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基础,教师个体知识结构欠缺是当前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第三,专业发展基点偏重专业知识,使教师被替代的现象成为可能。
  教师专业化的基点是指教师职业能够作为一门专业所具有不可代替性的支撑点与立足点。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这两者孰轻孰重?我国传统教育一直都很重视知识目标达成,教师教育的目标长期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在教师教育期间的课程设置体系一直围绕核心专业学科开展,强调教师所教专业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限制教师对从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是否具备教育学科知识则无关紧要。结果专业发展的基点放在了教师专业知识上,而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处于弱势地位,使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比例失调,创造性和专业性明显不足,教师专业水平没有达到或赶超其他成熟专业,会使得教师被替代的现象成为可能。
  
  二、教师个人行动计划的制定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有效实现教师本体发展,方法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实行教师行动计划。所谓教师行动计划,是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规划和行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是教师个人发展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内外在环境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需要有一个实际而具体的规划。教师个人行动计划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对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指导作用。教师的成长规律表明,教师要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并学会据此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只有尽早确定自己的专业规划,订立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形成自己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行动方案,并有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才有了明确的指向,才能够围绕专业规划,积极主动地解决诸多问题,实现自我发展。
  (一)教师制定个人行动计划的步骤
  1. 自我认识与评估。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是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的起点。包括自我成长历程和所具有的素质的认识,要达到的目的,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现在正处在什么阶段等,把自己的专业发展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2. 分析相关资料,审视发展机会。根据所处环境、现有条件和个人的兴趣审视自己未来发展机会。
  3. 确定专业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确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依此制定各阶段行动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长期目标比较粗略,不具体,可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制定时宜以勾画轮廓为主。在选定了长期目标后,把其具体化、现实化、可操作化,就形成许多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中期目标有比较明确的时间和语言规定,既有激励价值,又要现实可行。短期目标必须清楚、明确、现实和可行。
  4. 按目标逐步执行。把握关键因素,并把各种行动策略进一步细化为行动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地配合外在的情境因素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正。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复性的工作,教师并非能从专业生活经历的时时、事事中都发现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而关键因素对教师的重要意义在于给教师创造了一些选择的机会,让教师确认自己行为或个性中的哪些适合于教师角色、哪些不适合教师角色,适时做出某种选择和改变,这其中当然也包含着教师对长期累积经验的体悟。
  5. 评价发展规划。通过对每一个步骤与目标实现状况进行相关评价,可以对活动过程进行及时的审视,不断调整规划,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行动计划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这样才能获得最适合的专业发展,更有效地达到专业发展目标。
  (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的基本框架
  1. 外部环境的分析
  (1)社会与教育事业环境;
  (2)社区与学校环境;
  (3)家庭环境;
  (4)结论:有利的方面,不利的方面。
  2. 自身成长历程和素质的分析
  (1)成长的历程和现在所处的阶段;
  (2)专业知识方面的分析;
  (3)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分析;
  (4)教师职业道德及个性特征的分析;
  (5)身体及其他方面;
  (6)结论:优势、不足、类型和风格。
  3. 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1)总目标;
  (2)具体目标:教学方面的目标;教育和班级管理方面的目标;教育科研方面的目标;学习和其他方面的目标。
  4. 措施和条件(行动方案)
  (1)自身素质的改进;
  (2)客观条件的改善;
  (3)专业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4)专业发展的策略;
  (5)时间与经费的预算;
  (6)预期的结果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