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翟增山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的、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把信息技术中承载的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等,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崭新的途径,将有限的课堂变为无限的知识空间。
  
   一、利用图片,扩展视野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甚至没有见过的事物。教师的口头介绍无论怎样详细、周到,都不如让学生见一见更加直观。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大量的图片,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育。比如,语文课本中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提到了许多桥,但大多数学生所见的石拱桥极少,有的甚至根本没见过石拱桥。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资料,选取赵州桥、卢沟桥、福建省的江东桥、云南省的长虹大桥等与课堂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扩展视野,通过视觉直接认识文中提到的石拱桥。再比如课文《七根火柴》,是描写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发生的故事。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学生可能听说过一些,但真实的图片却所见甚少。同样,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红军在长征中留下的踪迹,直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二、利用文字,详细了解
  
  由于课本容量的限制,课文对一些作家作品的介绍通常只是简单的概括,关于作家的生平、经历、相关的作品介绍以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与社会影响等,只能靠教师的一张嘴来介绍,即使板书也只是有限的内容,这样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查找相应丰富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详尽具体地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不但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使教学冲出了课堂与课本的有限空间。
  
  三、利用声音,创建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产生的声音效果是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距离的最有效手段。网络中的声音信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声音。例如《安塞腰鼓》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相应的声音资料,教学时给学生播放粗旷、雄浑的安塞腰鼓声,让学生通过听觉直接感受、体会黄土高原上人们的那种淳朴与豪放;二是根据课文情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播放声音。例如现代诗中,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朗读时教师可以结合诗的意境播放舒缓的乐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清幽低婉的旋律中,体会作者身处异地他乡对母亲深深的牵挂和对祖国无限的思念之情。再比如余光中的诗——《乡愁》,教师将朗读配以低沉的钢琴曲,那种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渴望团圆的心情油然而生,学生的理解定会准确到位,感受也更深刻。
  
  四、利用动画及影片,激起兴趣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从网络上查找适当的动画效果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中的影片,使学生更具体、更直接地感受课文。例如课本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师可以根据情节从网络中查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定会兴趣倍增。同时对于学生理解鲁智深语言的直爽、不拘小节及其仗义疏财、见义勇为、粗中有细、暴躁的性格特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也要避免一味的依赖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的应用是为了扩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它只是一项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应避免为教而用,致使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成为“电灌”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