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改变体育课堂违纪行为的策略

作者:谢庆松




  有些小学生上体育课随便做小动作,弄出各种声响,不认真听讲。这些违纪行为往往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顺利进行。针对这种情况,介绍几种改变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有效策略。
  
  一、 老师审视并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老师对待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有一种习惯的看法:既然是违纪行为,就应该受到禁止和批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老师对在课堂上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往往是当众进行训斥,强制他保持安静。可是人们发现,学生在这种强制下只保持很短暂的一会安静,继而又开始捣乱,这种情况是最让老师头疼的。既然惯常的这种做法没有效果,老师就应该改变管教的方式。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课堂违纪行为。具体做法有:
  1. 寻找违纪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
  同样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内在动机,有些违纪行为后面的动机是积极的。有些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是想引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有些学生则是担心受到老师的忽视和冷遇,为了避免自己被老师遗忘而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对这样的学生,老师的训斥也是一种关注,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所以这样的违纪行为训斥后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应对措施是尽量多给这类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多一些目光的交流,让其感觉到老师很在意他,时刻都在关注他。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是对老师讲课内容有争议。对这样的学生一味的强制服从,虽然保证了课堂的安静,但却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偿失。应对措施是老师可以暂停讲解,给出讨论的时间,或者告诉学生,先把课讲解完,课下再一起讨论。
  2. 寻找违纪行为内含的积极功能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违纪,是因为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课堂上的违纪行为,对老师来说成为一种反馈信号,老师想控制学生的违纪行为必须调整授课的方式,改善授课的内容。学生的违纪行为成为促进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动力。应对措施是老师在备课上多下工夫,提高授课内容的趣味性、丰富性,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3. 换位思考
  当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违纪行为,老师的管教没有效果时,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具体做法是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从对方的角度看“我的行为如何解释?”例如,学生以为老师当众批评学生是跟学生过不去;是对学生不尊重;是在滥用老师的权威。
  (2)我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对方的解释有何区别?例如:老师当众批评学生,是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保证授课顺利进行。而学生却认为,老师总是找岔跟学生过不去。
  当学生对老师的管理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的管理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时,老师应重新审视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管理行为是否合适,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管理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管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二、 采用有效管理方法
  
  在改变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方面,可以采用的有效技术有:
  1.“轰击后门技术”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是故意的,因为他不喜欢上课的老师,所以他就不喜欢上这门课,故意捣乱惹老师生气,对他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管理这类学生,使用惯常的强制服从的方式不会奏效,往往是你越制止,他捣乱的越来劲,针对这类情况,采用“轰击后门技术”会取得好效果。
  “轰击后门技术”是一种比喻说法,因为在问题情境中,问题就象闩得紧紧的门,有时,你认为找到了足够强大的锤子,可以砸开它,但结果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这时,你如果设法绕个圈子,走到毫无戒备的后门,问题也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这一技术是间接地促进问题行为的改变,根据生态系统原理,在一个生态系统内,所有的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着的,非问题因素的改变将潜在地引起问题行为的变化。如果发现因为师生关系不好,而导致学生出现课堂违纪行为,就先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而改善师生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应选择最小的,最容易改变的一个方面着手。例如,找出学生身上的一个闪光点,真诚的进行表扬。或者找出跟学生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和学生一起聊共同的话题。这样做看起来跟解决课堂违纪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对解决课堂违纪问题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做这些工作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一旦搞好了师生关系,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不好意思再捣乱,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课堂违纪问题。
  2.“注意例外技术”
  我们可以用“对象和背景”的概念形象地描述这一技术。当你面对某一学生的违纪行为时,违纪行为通常成为你注意的对象,而非违纪行为则成为背景。“注意例外技术”是要求把对象和背景的位置互换一下,即把注意的中心转移到非问题行为上去,从而改变对问题的看法。例如,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不是盯着他犯的错误不放,非要立竿见影地改变他的错误行为不可。而是想,他的哪些行为是对的,是不用改变的?这样思考就是在运用“注意例外技术”。这项技术的使用,帮助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能保持理智的心态,能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这项技术要求老师能列举学生身上的非违纪行为,然后选择最容易进行积极评价的一种行为进行积极评价。
  3.“症状描述技术”
  “症状描述技术”是指对学生犯的错误的症状进行描述,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错误,怎样根据它的特点进行有效克服。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违纪跟学生的性格有关,活泼、外向、自制力差的孩子容易犯这种错误,多次重复的犯错,就成了一种习惯,坏习惯一经形成,是比较难改变的。对这类学生,必须从训练自制力、克服原有的坏习惯抓起。这类学生的改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他的错误也会反复出现。
  应用“症状描述技术”就是在学生再次犯错误前就告诉学生,如果老问题重现,老师是不会感到奇怪的,因为改变习惯真的很难,明确告诉学生,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退步是暂时的。学生会由此认识到退步是正常的,还会发生,但同时自己正在进步,只要努力坚持,自己的坏习惯一定能够克服。
  有的老师对犯错的学生讲一次道理,批评教育一次,就希望学生立刻变好,一旦发现学生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就认为“朽木不可雕”而失去教育耐心,对学生进行严厉、粗暴的管理,而粗暴的管理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使学生进一步用违纪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采用“症状描述”这种技术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也有利于增强老师管理学生的耐心。
  (栏目编辑:王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