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反思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实习

作者:孙卫红 将新国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对教育实习尤为重视。新一轮的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开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实习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这些新问题,为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体育教育实习的发展提供对策性建议。
  
  一、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刻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此方面的培训似乎有些滞后,通过与实习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目标和方向上的确立,而对于如何达到目标,即具体教什么、怎么教的选择权交给学校和体育教师,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此方面接受的教育不够系统,面临实习,他们首先感到棘手的是不知如何备课,如何设计一堂体育课。
  2.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笔者曾在实习即将结束时,观察学生的一堂教学实习课,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讲解思路不清晰;(2)练习要求不够具体;(3)教学管理不能兼顾全班。通过40天的实习,学生的教态、口令、组织能力等提高很快,但在教学设计、讲解示范等教育技能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所掌握的教育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且与实践脱节,只是把自己所学知识生搬硬套到教学实习中,不能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能熟练的完成动作,却不能完整清晰的讲解动作。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者。因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尤其具备扎实的健康知识以及教育学基础知识,提高综合教学能力。
  3.缺乏创新能力
  在实习总结会议上,不少实习基地的教师都提到实习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本期望通过高校的实习工作,能了解到体育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最新动态,但发现大部分实习生对教学教法还停留在旧的模式里,过多依赖指导教师,遵循“老师怎么教,我也怎么教”的模式,努力去模仿、继承,却没有发展和创新。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影响实习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后的课程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体育教师又是地方和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力量,并且是其最终实施者,对体育设施资源和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需要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和创新能力,从而使课程标准实现真正的地方适应性。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努力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创新能力,使自己的思维、观念和能力跟上教改形势。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实习的发展对策探讨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加新课标的内容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教学内容过于重视运动技能,“为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保持体育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又要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2003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增大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了课程的形式与内容、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相吻合。在此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学生对新课标的认识,除了在各学科教学中增加新课标的内容,还可以通过专门课程系统讲解新课标,使学生不仅理解新课标的理念,而且对其内容能了解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2.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实习管理体系
  管理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保障高师体育专业完成好教育实习任务的关键所在。教育实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大部分教育实习实行的是高校统一组织下的委托管理模式,由于种种原因,师范院校和实习基地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困难,实习基地对实习生的制约力有限,而带队教师的指导作用也限于学生考勤和纪律方面,难以发挥实际效用。此外,实习工作的考评标准和措施缺乏细化和可操作性,客观上给实习的组织、管理与成绩评定带来困难,致使实习学生面对实习缺乏具体目标,甚至部分带队教师也存在一定迷茫。因而急需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实习管理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教育实习评价的指标体系,明确提出通过教育实习,学生在思想政治水平、教学水平、综合组织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使实习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如何运用教育评价的科学理论,探讨教育实习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摆脱以往松散的经验管理模式,使其走上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成为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
  3.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学生实习机会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身体实践性,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每个实习生急切想解决的难题,但这仅仅依靠40天集中的实习是难以实现的,因而需要我们积极拓展实习的形式和内容,并联合各学科老师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力量。比如学科教师尤其术科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机会,并给与指导和纠正,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还可通过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协调,通过假期实践活动或与社区的合作,将校内与校外、分散与集中以及各种小范围的实习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四年的大学阶段尽早地、较多地接触和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活动,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的体育专业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学校也可依托某门课程,如体育教学设计、科研方法、学科教学论等,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或某个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实践机会。
  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课程,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而深入的展开,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利用教育实习这一平台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的要求,应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并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雪芹,刘定一.体育教学设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64
  [3]宋旭峰.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0(4):76-77
  [4]何祖新,成聪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3):76-79
  [5]靳军.高师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与对策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6,(11).95-96
  [6]高月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研究综述[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