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现阶段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韦爱新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经普通高中“筛选”后才入读职业中学的,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初中没毕业或没有参加中考就入学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厌学,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无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此,笔者就现阶段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职业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
  
  1.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甚至有些是来学校享受家庭“工资”待遇的。此类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事事由家长包办,不仅滋长了惰性,而且抑制了自主性。因此,学习无计划,无恒心,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制力。
  2.信心不足,畏难、厌学情绪严重
  多数学生自卑心理较强,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如别人,被人看不起,对前途不抱太大的希望,有的甚至得过且过,对学习有抗拒感。这种消极心理极易形成学习障碍,对学习尤其数学产生厌恶、畏难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交或迟交,知识遗漏多,知识衔接困难,久而久之,就被动地应付学习和考试,甚至放弃学习。3.缺乏应有的数学基本能力
  如,计算1/2-0.5=?”及“1-1/2=?这类题目时不会计算,0.5与1/2的等量关系没弄明白。再比如,对文字应用题,看了几遍也不知道题中说了什么,缺乏应有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另外,不会画数学图,不会进行证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解决职高学生数学学习途径和对策
  
  首先,实施情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做为职高数学老师,要调整好自身心态,对学生抱以希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如果做教师的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关心学生,那么他们就更看不起自己,更容易自暴自弃。因此对学生要“持之以诚”,“动之以情”,不要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只有把满腔热忱倾注到学生的身上,使其感到教师的真诚与善意,才会引起师生双方内心的共鸣,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第二,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杜绝满堂灌,避免呆板沉闷。教学做到起步“浅、慢、少”,多给甜头,尝试成功,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实现近期目标,增强自信心,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如特意安排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回答浅显、简单一类的题目,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肯定其进步。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感觉轻松愉快。
  第三,新课的引入要新颖。新授课教学可以通过数学史、典故等引入,或者利用直观教具的演试导入,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的例题可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比如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这一节的教学中,采用课件播放奥运会画面结合实际问题出示问题:北京奥运会足球预赛将于2008年8月7日至15日分别在天津、秦皇岛、沈阳和上海举行,16支男队的预赛分为4个小组进行循环赛,问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接着讲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到排列、组合的知识.在运用排列、组合方法时,经常要用到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这样引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对本节课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四,实施多媒体教学 。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的抽象性,学起来似懂非懂、难以理解。现在有了“多媒体”这个教学的得力助手,难题便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图像一节时 ,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真实性和动感性制作课件,演示正弦段函数动态变化,通过图像真实展现三角函数的极值性、周期性,如果再通过拖动图形及改变参数就可形象地展现三角函数的左右位移、周期及极值的丰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三角函数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感知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五,灵活处理教材。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如,对机械类专业,学习“集合”后,就可以学“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一些专业删去的内容,但对机械类专业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制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电子类专业,应把“三角函数”“复数”等内容适当提前。特别是三角函数内容中,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其他专业删去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讲解。这种函数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体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强度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函数表示。这样才能做到与专业课很好的衔接;对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知识,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样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与本专业知识密不可分,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多数学生学习不得法,不会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时不会抓重点、难点,不会记笔记。因此,教学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开始时,每次都给同学印发详细的预习提纲,要求学生经过预习能够做出简单的基本的回答。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预习的自觉性会有明显提高,预习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教师还要做好数学课后的答疑,要珍惜课后与学生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并纠正施教中存在的不足,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