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教学自主学习摭谈

作者:赵风富




  柏拉图说:“教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去找到必须认识的东西。”语文教学的自主学习是强调让学生去自由自主地创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以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的目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试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
  
  一、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合作、探究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因为没有自主学习,合作也是乌合之众;没有自主学习,探究必然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语文学科与人、社会和自然的联系最为密切,又是学生可以尽情释放主体意识最为强烈的学科。
  第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个体在社会安身立命搭建了发挥的舞台。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有主见、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张扬的人,而决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类似机器的人。这方面人类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中国的文革,多少人失去了理智,失去了自我控制,卷入了这场灾难,难道说就没有个人主见方面的责任吗?德国希特勒的民族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掀起的二次大战,恐怕也是在“奉命行事”与个人良知的冲突中,有多少人能做到不随波逐流,进而能够“举世皆醉独我醒”呢?尽管这决不是语文教学所能承担的了的,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第二,语文学科内容的复杂性、理解看法的多样性,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学科的答案没有像理科那样太多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要提倡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从文本对象的客体看,可以联系作家作品所创作的时代背景去“知人论世”;从阅读对象的主体看,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补充、丰富和发展;从社会发展的条件看,又可以赋予作品以新的意义或认识。对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人事物理,或描述,或议论,描述中揭示的意义有差异,议论问题时看法有不同,何哉?自主!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自主学习
  
  新课改倡导下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把语文学习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加以实施。
  第一,重视修身养性:“能学”。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没有一个不是重视修身养性的,其实知识的积累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积极乐观、富有责任感,对人生执着追求的态度,无疑在语文自主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才会以平静的态度去对待事物,面对世界;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就能找到一把可以挖掘自己内心的需要并启动无比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金钥匙;一个对人生执着追求的人,才会去迎接挑战,主动地去追求。蒙受宫刑奇耻大辱的司马迁,执着于自己的《史记》创作,并当作自己义无旁贷的责任;下肢高位瘫痪的张海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人生执着地追求,才有了文学上的惊人成就。不仅如此,良好的性情在自主学习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自信愉快的情绪,对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会起支持和促进作用,而悲观痛苦的情绪,则会起干扰和破坏的作用。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就是在一种主动快乐下的语文学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好在学生修身养性方面的引导和沟通,让学生知道自己“能学”。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有一名“问题学生”,一次笔者问他:“《西游记》这本书看过没有?”他摇摇头;又问:“你知不知道《西游记》?”他点点头;再问:“那你知不知道《西游记》中本领最高强的是谁?”“孙悟空呗。”“何以见得?”“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过火焰山,还有……总之,他的本领高着呢。”“对,这么本领高强的孙悟空还有谁可以管到他呢?”“有,他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他头上的紧箍咒就怕唐僧来念经。”接着,笔者把话锋一转,朝他笑笑说:“明白老师的意思吗?”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道:“明白,在学校里不能无法无天,自由散漫。”显然,学生“能学”:讲得出,听得进。
  第二,让课堂教学回归到“学堂”功能上:“想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教参上的东西统统地搬到讲台上向学生兜售,课堂即教师“讲堂”,教师的分析课文替代学生的感受课文。曾有个有趣的“杰克现象”:一位卡罗的阅读学家把它形象地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课内的海明威被课堂教学损害了,而课外的海明威却精彩了,因为它是一种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愿主动、自由自在的、以关注文章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核心的感性体悟和放松惬意无负担地“想学”。
  第三,提倡身教重于言教:“会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期望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也具有相应的能力。人们是曾有过对某篇文章的某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是严格地按照教参不敢越雷池半步?然后一批批学生教下来,都是这样千“遍”一律地重复着这几句话呢?现在的学生手头参考书多的是,老师说的反正是书上写的,书上写的就是老师说的,老师这样授课,消磨了学生的光阴,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其实,一个有主见、重策略的教师上课,学生耳濡目染其间,久则自当会学。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在阅读策略指导下,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分析感受课文的方法,按照文章写作的逻辑顺序分析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样打镇关西,结果又怎样?按照小说情节发展顺序分析,就是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怎样的?不同的分析感受,殊途同归,照样达到了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