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忽略的几个环节

作者:张秀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越来越活跃。前几天听了一节课,课上书声朗朗,讨论气氛热烈,课上学生既说唱又表演,鼓励声,掌声不断,的确这样的课确实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可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除了收获经过讨论老师总结的那点知识外,还有什么呢?朗读、参与、兴趣?这些似乎都有些肤浅。语文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语文课不能为了形式而丢掉传统的东西,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不能忽略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让学生朗读课文,不能忽略初读的过程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初读这一环节,只是程序性的把它放在了课前预习。(我的经验:课前预习环节对优秀生可以发挥作用,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只是形式。)这大大降低了初读的效果,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和阅读理解的工具。初读文章:勾画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能积累字词;圈点文中读不懂、读不顺的句子,能提高学生自己的表达能力;通过再次品味或与他人讨论解决文句,能提高理解能力。 这初读的过程正是学生获得这种工具的最佳方式怎能忽略?
  
  二、出示阅读题目前,不能忽略对文章的整体感悟
  
  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在读文章前就出示了阅读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这种做法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速度,可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问题而读,思考范围仅限于教师的题目。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应谨慎适应。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师重视对文章形式上的感悟,让学生去表演情节、创造情节等,而往往忽略了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品、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是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仔细感悟作者的思维轨迹,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主张、态度和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这应是阅读的前提。
  
  三、解决问题时,不能忽略对题干得分析
  
  对于阅读题目,教师们善于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做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遗憾的是好多教师忽略了审题的环节。此环节虽小,可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分析出题者的问点所在,确定答题的方向,这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分析问题,发表见解后,不能忽略对问题的悟
  
  做阅读题目时,鼓励学生对问题做出有个性的理解,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对文章深入认识的过程,也能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不能忽略给学生发现错误、矫正错误的机会,不要急于公布正确的答案或判断正误,应将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反思中悟出不足。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一个问题,远远胜过教师教给十个问题。
  
  五、解决问题后不能忽略,答题技巧的引导
  
  这是一个综合提升的过程,教师的引导是不可忽略的。思考问题,要活。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原话来回答,这时就可以从文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有些试题则需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思考角度,要全。一个问题要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从文章的内容上,从结构上,从语言的运用上等等。落笔时,要顺。答案考虑成熟之后还需注意语言表述的通顺、简洁,字迹书写的清楚明了。这些都是阅读教学必要的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文章、理解文章、写作文章。聪明的教师教方法,正如教会学生走路一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路”,远比教师搀扶着走的要稳、要快、要远。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忽略教学细节。让我们在教学中探索,在继承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