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数学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

作者:洪晓妹




  一、学法指导要从起始年级抓起
  
  初、高中的起始年级,是学生在中学时期带有转折性的学习阶段,就数学课的学习来说,初中与小学、高中与初中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有一次质的飞跃。为了顺利实现这一飞跃,就须从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搞好新旧学段的衔接教学。而其中学法方面的衔接,尤其需要花大力气予以指导。通过指导,应使学生认识新学段学习的特点,改进或完善原来的学法,吸纳和采用新的学法,从而尽快地适应新的学段的学习,促使学习过程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学生在刚升入高(初)中时,其心理上正处于最佳的状态,他们都有想学好数学的积极愿望,为此,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开端”,趁早抓学习方法的指点,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注重“学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走一条学习上的成功之路。
  
  二、学法指导要兼顾共性与个性,突出操作性
  
  由于在校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统一执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进行的,有着大体相同的学习条件,因此,数学“学法”指导可以从抓共性人手,即面向全体(同一学段)提供其共同适用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对中学生可在总体上介绍以下一般方法:(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2)读书与练习相结合;(3)理解与记忆相结合;(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5)独立思考与适当交流相结合;(6)总结经验与评价效果相结合。
  在抓共性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个性相适应的指导。这里所说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泛指影响学习方法的各种特定的因素,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在智力、学习、性格、情趣等方面所存在的个性差异。鉴此,一是要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涉及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别提出相应的、可供选择的具体学法;二是要对同一年段的不同对象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和个别点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例如,对性格内向而又不善思考的学生,要启发其开动脑子,大胆提问,学会“出声想”;对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生,要引其深钻细研、扎实基础、学会“缜密想”;对智力较高、思维敏捷的学生,要鼓励其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学会“超前想”,如此等等。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不论向学生介绍何种“学法”,都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为学生所接受、掌握和运用。近年来,在各家中数期刊上,已有不少文章就中学生怎样学习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怎样阅读书本;怎样记课堂笔记;怎样整理知识结构;怎样增强记忆;怎样解题;怎样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怎样克服学习中的差错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并作点加工,把这些方法及其操作要领适时介绍给学生,供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法指导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原则
  
  我们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力求贯彻学生自主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进行自学、探索,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首先,要彻底废止“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变“多而全”为“少而精”。这虽是老调重弹,但要真正做到,还得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师的“精讲”应采取画龙点睛、以斑窥豹、以少总多、以失求得等教学策略,力求把握好以下尺度: (1)不重述教材中学生自己能看懂、学会的内容;(2)不缩小学生自己应进行思考的范围; (3)不纠缠无关主旨的细微末节。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余地自去揣度、自去联想、自去发挥。
  其次,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为此,教师要妥善地处理好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安排学生自行发现的过程;要合理组织课堂讨论(含问答)、质疑、解疑和讲评等双边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布置学生自学或练习时,教师可巡回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但不能面对全体频频提示甚至“揭谜”,对于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在示题后也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以独立思考,必要时再作适当启发,但切不可脱离学生的思维实际超前指路,越俎代疱,即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对学生解答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则宜采取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策略,这样,才更有利于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反馈、矫正。
  
  四、学法指导要以优化学生非智因素为动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与成败。如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那就谈不上什么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即使提供再优越的“学法”,也难以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及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以调动和优化其非智力因素为动力。
  首先,要通过介绍数学的广泛实际应用和社会对数学的需求,来激发学生为今后参加现代化建设而学习数学的动机,并以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数学美”的魅力来诱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其次,要蓄意运筹师生的情感交流,积极创造师生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要以自己对教学工作的饱满热情、对学生的深情厚爱去感染学生,使之亲其师、信其道,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炽热情感;再次,要通过有的放矢的指导,一视同仁的关怀,真心实意的帮助,满腔热情的鼓励,来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并能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达到“乐学”、“善学”的境地。在此情境之下,我们所介绍的好“学法”,才会被学生愉快接受,努力运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法指导要与思想方法的疏理密切结合对于数学学习来说,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如一只鸟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因此,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与思想方法的疏理必须同步展开,密切结合。大家知道,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而它就是指导数学学习的科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到数学学习上来,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另一方面,由于数学自身体现着唯物辩证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正是辩证法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集中的表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着重可通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来实现。(这里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包括数学思维方法——近年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方向)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普遍的适用性,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导航器,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于是,我们在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阐发,就能双管齐下促使学生从学懂、学会到“会学”,并在应用思想方法驾驭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