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内涵与整体规划

作者:张淑萍




  教师专业发展的话语在西方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关于教师发展的专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首先,学历要逐步提高。学历是一个必要条件。学历提高与其通识知识水平、自我成就动机、独立意识、批判意识、研究能力等的提高都呈正相关。其次,教师培养是一生的学习生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要求自主性、积极性,这需要大学文化来提高成就动机。大学师范教育强于中师的优势在于其学术意识、研究意识、自我成就动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培养一个自主发展的教师。那么教师专
  业成长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呢?
  
  一、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
  
  这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定向。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在功利性的价值。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首先要满足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基本需要,天然负有给予学生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职能,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价值容易被认识和重视。二是教育的内在价值。这一价值却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受到忽视。其原因与认识上的不到位及外在价值的不断扩张密切相关。内在价值始终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造成了教育价值实现的不平衡。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除了赋予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把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独特个体来看待,必须高度关注人的精神的成长,关注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不断丰富。忽视了这样一个内在的东西,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教育理想、理念、观念都会出现偏颇。
  
  二、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
  
  这个方面的内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达标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现代合格的教师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对于教育专业化而言也是重要的。在基本专业知识达标的情况下,教师以一个什么样的面目出现,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出现在教育现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广博的学识和修养。教师要增加教学的魅力,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只要和教学、人生相关的,现代教师都要广泛学习、阅读,这与教师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
  
  三、反思学校日常生活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
  
  这是教师走向卓越和优异的催化剂。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感悟、反思过程中,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的不断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映和灵活应对的综合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达到圆润贯通、自由和谐状态及境界的基本标志,是一个教师一生中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教育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像催化剂,当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感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职业的境界就会发生变化,教学工作就会不断走向卓越和优异。 在确立以上三种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从教师供求关系上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这就需要,整体构建教师队伍,树立教师教育新观念。教师队伍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层次上可分为大、中、小、幼教师,从类型上可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师,从学校办学性质上可分为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所以教师教育问题不只是中小学教师问题,也不能窄化为农村教师问题。为此,一要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计划生育政策对教师供求关系有利影响的历史机遇,优化教师队伍。目前教师供求的矛盾,从数量上不足向相对平衡转变,带来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和优化教师组合的可能。要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区域流动,缓解发达地区超编现象;鼓励教师支持乡村教育,缓解城市教师超编现象;鼓励教师学科流动,缓解传统学科超编现象;鼓励教师自我发展,缓解高中和大学教师不足的现象;鼓励教师跨校兼职,缓解有些学校教师超编现象。二要抓住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制度。否则,出口不畅通,虽然高质量师范生源源不断,但到不了岗,问题同样严重。重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剂的双重作用,形成完善开放的教师供求市场,形成学校和教师的双向选择机制。三要抓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机遇,着力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应把提高教师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明确教师标准和教师教育的标准,从重硬件建设向重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等软件转变。四要丰富教师职业生涯,激发教师内在的成就动机,促进教师把职业作为专业,再提升为事业。五要促进师范生免费政策与提高教师待遇和发展机会的连贯性,使教师成为一个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