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小班制教学研究

作者:张京昌 高玲堂




  由于学龄儿童入学率较高,即使是办学相对分散的农村初中每班学生至少也有60人。学生班容量大,又是来自不同的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情况不太一致,给班级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为解决这一现状许多学校都在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教学实验。现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谈谈笔者所在学校班级实施小班制教学实验的情况。
  
  一、学情调查
  
  学校的七年级,有5个教学班级,基本上一个班60多个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学习参差不齐,特别是数学科学生成绩差异更大,占相当比例的学生数学成绩差,有的甚至跟班学习有困难而产生厌学。我们通过座谈、访谈、个案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在学生中做了基本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10名初二学生中,喜欢数学课的学生仅占17.3%,一般情况的占67.0%,不喜欢的占15.7%,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基本一致。学生反映“课堂上老师讲课,成绩差的听不懂,成绩好的浪费时间,只有中等生学起来、听起来才有点意思”。
  
  二、试验班的选择
  
  我们对试验班进行充分考察。选择实验班不仅考虑到学生的数学成绩,同时还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考评。选取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整体处于中等的3个班级作为试验班。
  
  三、变革教学组织形式
  
  1. 学生的分层
  根据课题实施要求,我们采取小班制教学,并对试验班学生进行分层,学生依一定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现以实验第三班为例:A层次4人,B层次8人,C层次的学生16人。(其他实验班级略)
  2. 座次的变化
  分层后,按自愿结合的方式组成互帮互学小组,每组A、B、C三层学生都有,其中A层学生担任小组长,履行教师的部分职责,负责对B、C层学生辅导,将组内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
  全班分成4个小组,按组就坐“划块而治”。构成“班组个体”三结合,教师和学习骨干双层辅导的教学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活动单位,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运行。
  
  
  四、调整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
  
  1. 对教材内容、课程的调整
  每节课教学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学习系统;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学习系统;题与题、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
  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要求C层次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层次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A层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
  2. 以导为主
  (1)指导学生学习。①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中存在的缺陷,让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得较好的学生示范,学生找到“参照物”,给自己准确“定位”;②把握指导的最佳时机,或作业(板演)讲评,或试卷分析,或学生座谈,针对问题分析学法,指导学习策略。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①欲擒故纵,话不要讲满,思路不要封死,意境不要穷尽,把“说”“想”“做”的机会多给学生,把学生引到台前;②传授藏一手,引导学生去“悟”;明确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啃”;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品”;③引导学生在“典型问题”上下足功夫,小组合作,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恰当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去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3)分层辅导,形式多样。①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使知识深化、系统化;②发现(反馈勤于捕捉,板演注意收集,问答随机提炼,练习逐一分析等)并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查漏补缺;③给基础差或缺课的学生补课;④对学习优异的学生个别指导;⑤生教生,拓宽辅导的范围和空间。
  对于班级中多数学生的错误和知识掌握上普遍存在的漏洞,采取集体辅导;考虑到辅导的针对性,有时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分组个性化辅导,如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对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解法,对特殊问题能够推广到一般,对同一类问题能进行归纳总结,注意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优良的思维品质;对基础差的学生则注意对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指导,挖掘优点,帮树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3. 实施“自学—辩论—精讲—评价”四环节教学
  (1)自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研习教材,在此基础上,生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如提前一周发自学提纲和自学教材,使学生根据自学提纲中的问题,通过阅读课本、实验、观察、分析、概括去建立数学概念,去发现定理、公式,去完成定理公式的证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学的重点在学后的“研”上,只有深入到“研”,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钻研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辩论。围绕重点、难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设疑、解疑,也可以进行研讨、辩论或答辩。在辩论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会提问、会答问。
  (3) 精讲。在自学基础上,教师作点拨,讲知识系统,讲自学和研讨中没有解决的重点和疑难问题。有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来讲。
  “精讲”是对重点难点的分析。这一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
  (4)评价。学生自主作学习总结、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矫正。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程度;所学数学知识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栏目编辑:王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