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展

作者:钟 鸿




  一、把握问题契机,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一个人的创造性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的。儿童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到什么事都想探个究竟,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具(并分别测量好它们的周长),报出各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或边长,教师则能很快说出其周长。同学们面对老师如此熟练的回答感到很新鲜,自然就很想得到其中的奥妙。教师乘机激发:“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诀吗?”教师有意识地刺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起来自然认真、主动。
  
  二、选好活动材料,搭建探究平台
  
  探索性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天地。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的笔算”例1时,教师出示课件“卷笔刀有多少个”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审视问题情境,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它已知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它。
  估计学生列算式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从中找出隐含条件有14盒卷笔刀,并启发学生列出算式12×14=____(个)。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索。
  师:怎样计算12×14的结果呢?你有办法吧?请你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12×14=____(个),并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算法。
  只要学生提供的算法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接下来教师提出:怎样用竖式计算12×14=____(个),然后让学生试着算一算,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格式,让学生明确乘的顺序,同时让学生理解对应位置要对齐的道理。
  这样教学,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动脑思考,自主探索,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还要重视活动形式的设计。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一摆、数一数、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
  
  三、注重合作交流,加大探究深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如教学“年、月、日”收集有关材料过程中,可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进行新课教学时,让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已知道了哪些?教师可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他们已有的基础,以便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例1时,课件出示课本第110页中的2007年年历图,让学生边观察边在小组内讨论:1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多少天?然后填写月份天数表,全班交流汇报填写结果。教师再提问:观察每个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对大月、小月的认识能轻松地掌握,对一年中月大月小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显然,知识学习的深度加深了。
  
  四、注重巩固反思,强化探究效果
  
  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巩固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反思则可以强化探究过程并逐步加深印象,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笔者教学“多位数的加减法”后,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①我国陆地边界总长约22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求我国陆地边界总长比大陆海岸线长约多多少千米?②卫星每分飞行474000米,火箭每分飞行70000米,求卫星的飞行速度比火箭大约每分快多少米?③估算,并与同学交流算法:350280-130600,2015860+913070,5710400-2094000,6302700+4040130这种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掌握多位数的加减法的同时,培养了从基础知识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尾则引导学生反思:“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这样让学生品尝劳动成果,反思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探究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作风。
  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环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学习在内的其它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栏目编辑:王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