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传承文明 回归传统

作者:谷守磊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节味越来越淡,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已无从捡拾。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春节吃饺子、吃年糕,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端午不泛舟,中秋不赏月,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有什么区别?国人参与的热情却与日俱减,形势日趋单一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随之更显颓落了。
  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在圣诞节、情人节间迸发出的热情,也足以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今年处在同一时段的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和西方情人节相比,这个中国古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节日则冷清许多。大多数家庭只是草草煮上几颗元宵就算过了节,“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的上元之夜,只能让人自诗中体味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在人们心中日渐淡化,而那些洋节正有取而代之的倾向。由此则必然引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何去何从的深深忧虑。如何传承文明、回归传统成为每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拯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刻不容缓,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教书育人,传承文明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容易操作的优点,所以学校教学应首先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任。在探索教学活动于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时,我们在回归传统,重温节日习俗,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安排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教学目标]
  1. 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课时安排]每个活动安排节日所在的周内举行
  [教学过程]
  一、清明节
  1. 清明节简介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2. 清明节习俗
  ①扫墓 ②荡秋千 ③蹴鞠 ④踏青
  ⑤植树 ⑥放风筝 ⑦插柳 ⑧戴柳
  3. 活动设计:①祭祖扫墓(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和李晓化、孟祥斌、李剑英等时代楷模) ②踏青郊游③荡秋千④放风筝⑤拔河⑥植树⑦清明节诗友会。
  二、中秋节
  1.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2.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①嫦娥奔月②吴刚折桂③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3.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①祭月·赏月·拜月②吃月饼。
  4. 活动设计:
  ①中秋赏月,颂诗,品茗,食月饼
  ②故事会(月亮、团圆、亲情)
  ③“谁不夸俺家乡好”演讲比赛
  ④中秋节诗歌朗诵会,书法作品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潜力很大,积极性很高。同学们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目标。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活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防止操作性不强,积极健康防止封建迷信思想蔓延。二积极准备,加强灵活性(春节、元宵节学生大多处在寒假期间,不利于统一活动,可以灵活地展开一些可行的活动)。三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发挥更广泛的社会作用。四处理好课内外关系,学以致用。(例如:清明节、中秋节请你为同学发短信送上自己的祝福。这则短信字数应在70字以内,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展现佳节风俗习惯,语言要有特色)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相信一定会迎来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盛世。我们欣喜地看到去年年底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草案,从今年起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大传统节日调整为法定节假日。今年北京政协会议委员于丹提建议:应多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理念。这些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标志着一个民族对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相信有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定能共同擎起传承中华文明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