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抓住时机 渗透德育

作者:钟 敏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学校德育的方式很多,班会固然是主要阵地,但德育更应该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往往比一本正经地说教效果好的多,特举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与各位分享。
  例一:《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我与地坛》是残疾作家史铁生的著名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文中那默默无闻的,毫不张扬的母爱和作者近似赎罪的痛悔,许多年以来深深打动着我。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情不自禁,泪湿双眼。而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他们已习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也很难有感恩之心。于是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感恩教育。
  首先,我满含深情地朗读文章第二部分,不觉中我已流泪满面,安静的教室里也传出抽泣声,同学把头埋得很低很低,而后谈起了我年迈的母亲,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谈起母亲给子女朴素的母爱,谈起我为人母后对母爱的理解,教室里鸦雀无声,显然同学们与我产生了共鸣。后我放了歌曲《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的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寂寞温暖的怀里”。歌声回荡在教室,我的学生,五十七个学生,早已泣不成声。
  第二天的循环周记交上来了,他们不约而同都把主题定为母爱,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文中流露出对父母的理解,对错误的内疚甚至痛悔。有同学还引用史铁生文中的话:“儿子的痛在母亲那儿是会加倍”、“别跟母亲玩倔强…我明白了,但已经迟了!”“不迟,不迟!”我这样批语。
  这学期第一次家长会前,我要求学生为父母打分,并写上理由。17班57个同学几乎都打的是90分以上,家长会上,家长们看到这些纸条,而我,则看到了家长们的幸福笑脸。
  例二:《〈宽容〉序言》引导正确幸福观
  《〈宽容〉序言》是高一语文第五单元的文章。法国作家房龙用寓言故事的形式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宽容“异见”的思考。第一节中反复强调“无知山谷里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作者本意是反讽,低下的物质需求,麻木无知的灵魂谈何幸福?
  课堂上,同学们激烈地讨论无知山谷里的人们是否真的幸福,我随机问道:“同学们,你们幸福吗?”家长会前给父母打60分的宋若仁首先发言,“我,不幸福!因为不能每天回家。”我心想:“谢天谢地,你也不怕同学笑话你了,你终于不反感父母了,你现在不恨父母问这问那了,大约也不会离家出走了。”但我只是微笑着说:“好简单的理由啊!”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有满足感,父母不给我压力,学习轻松,同学关系和谐,而且,身体也好,所以很幸福。”下课铃响了,我布置大家书面回答“我幸福吗?”这一问题,写明理由。老实说,阅读孩子们短文的过程,也正是我走进他们心灵的过程。一颗颗年轻的心,各种各样幸福的理由,芝麻大小的不幸福的原因,使我忍俊不禁,甚而开怀大笑。五十六个同学中仅三位同学缺少幸福感,来自学习的压力冲淡了他们的幸福感。我趁热打铁,当天晚辅导期间,我分别与三位同学做了交流,鼓励为主,辅之以指导学习方法,排解学习中的压力。转变思维,提醒他们要学会去感受身边的幸福,在紧张而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并快乐着。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课堂上不期而遇的“时机”,学生的点滴想法、另类思维,我们都要因势利导地挖掘,让学生自己感悟,而不需要刻意雕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是身心的共同发展。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可能会影响教学安排,可能会有“跑题”之感,但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鼠目寸光,急功近利,为完成教学进度,为追求高升学率,就放弃正确引导的时机,很难说那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