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谈高职英语视听教学文化因素的渗透

作者:于秀芝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英语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因此,要体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特色,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与影响。
  
  一、高职院校英语视听教学现状
  
  英语视听说课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列为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经历了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形式不断丰富、教学条件和环境不断优化的过程。由于传统的英语视听说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听力训练、口语训练和文化教学相互脱节,学生不能在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形象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又要体现出视听说课教学的现代性,把传统的单一视听课教学发展成为视、听、说相结合、实用性强、视听内容丰富、课内精听和课外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有特色的英语视听说课,让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二、英语视听说教学加强文化因素渗透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而往往我们在强调语言教学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样必然使教师和学生所注重的是对语言材料的字面或表层含义的理解。然而,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习俗以及该国人们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如果不了解话语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真正的理解往往是无法实现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如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强调语言教学的时候,如果忽略相关的文化教学,必然会使教师和学生所注重的是对语言材料的字面或表层含义的理解,从而无法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总体上说,我们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上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至少有三个目的:让学生熟悉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文化的圈子,从目标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各种课堂练习,强调理解语言和理解文化的不可分离性。要实现这三个目的,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视听说课上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是一条有效途径。
  
  三、英语视听说课加强文化因素渗透的途径
  
  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课上进行文化因素的渗透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介绍英语国家概况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包括地理、经济及若干重要城市等综合信息的文化教学。语言水平是“综合知识的汇集”。因此,以事实为依据,介绍相关英语国家的概况,有助于学生解决教材中因文化因素影响带来的理解障碍。英语视听说课的课程教学能通过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教学材料多是各种身份的人们在各种场合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的对话。丰富的语言素材让他们接触到英语社会和文化的许多方面。原版电影、电视及录像材料能将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最地道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听说课教学的同时加强开展文化因素的渗透。
  二是,通过介绍历史文化背景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使学生开阔视野,理解新知识,增加课堂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美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新年、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如教授“万圣节”时,就可以适当地介绍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西方的万圣节(Halloween),又称鬼节。传说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日子,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活着的人就在这一天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在这一天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鬼怪,赶走妖魔的同时庆祝丰收的到来。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如今西方的万圣节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年轻人会组织化装舞会等节目。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对这一节日有了一个鲜明的印象,如果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相关的材料,也就不感陌生了。
  三是,通过介绍西方社会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社会文化知识的渗透,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比如学生观赏电影《If…》、《The Queen》前,让学生了解英国人特殊的风俗习惯:讲究文明礼貌,但是思想守旧而又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生活刻板、缄默性格,乐于自嘲等特点后,对英文电影剧情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还有助于学生发表评论和观后感。
  四是,通过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欣赏原版英文影视作品,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要完成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就要提高学生竞争力,建立“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课教学而言,在强调语言教学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去加强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从而解决学生的语用困难,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