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目标解析

作者:赵雪梅




  一、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目标定位的实践与反思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即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育。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识;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感情体验,如自尊心、同情心等;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如谦让、分享、合作等。不同的社会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意义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名称的社会教育活动,因为目标的定位不同对幼儿的发展意义也大相径庭。这里以武汉市洪山区幼儿社会中心教研组开展的两次社会教育活动为例加以比较、分析。
  活动一:安全小卫士(大班)
  原定目标:
  (1)了解安全行为的重要性
  (2)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能分辨安全的事和不安全的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安全标志。
  实践与反思:由一个受伤孩子打来的电话引出活动主题,通过幼儿讲述自己受伤的经历,
  观看安全主题的展板,开展区分安全的游戏以及制作安全标识将活动逐步深入。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停留在安全辨别层面上引导幼儿开展活动。在制作安全标识这一环节中由于幼儿经验储备不足,出现明显困难。作为一节幼儿社会教育领域的教育实践与研讨课,教育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有一个疑问:这节课的社会教育属性是否明确?参与研讨的专家、教师产生这种疑问是否由于教育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如对于大班年龄的幼儿,我们还可以让其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保护方法,并且可以将主题提升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层面上。我们发现,有必要对原定目标加以修正。
  调整目标:
  (1)认识安全标志,理解并学习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2) 引导幼儿学习互助、协商等社会交往技能,与人合作设计安全标志。
  (3)能主动地参与活动,从活动的快乐体验中激发幼儿的自信心。
  修改理由:研究认为,原目标1让人很难界定是健康教育目标还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目标,通过将安全标志的认识归入社会行为规则中,侧重于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成为较典型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目标;原目标2较为抽象,幼儿的社会经验有限,我们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幼儿区分安全系数;原目标3的设定本意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事实上安全标志具有规范性、一致性等特征,由此开展富有创意的安全标志设计可能缺乏针对性。因此立足于社会领域教育,按照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次,将该活动的目标加以改进。
  修改价值:社会领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其他领域教育一样,社会领域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幼儿的“社会学习”必须是具体的,使幼儿在参与性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以此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
  活动二:爷爷的帽子(中班)
  原定目标:
  (1)初步理解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帮助别人;
  (2)通过听故事、说故事,体验互爱这种情感;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
  实践与反思:朝向该目标的教育活动是通过幼儿帮助爷爷的故事以及教师对幼儿爱心行为的肯定两个情景片断将活动逐步深入的。通过幼儿对爱心情景的想象性感受来培养和促进幼儿关爱品质的发展。活动结束后我们围绕“关爱”主题随机问了5位幼儿:你如何关心帮助别人?其中有4位的答案是“给爷爷送帽子”“给爷爷送吃的”。显然,幼儿对他人关心、帮助的认识停留在课堂上老师教授的故事情节之中。设定的情景是美好的,实际教育中如果能注意将故事中学到的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加强对幼儿的移情训练,让幼儿尝试给周围的人以关心和帮助,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相信幼儿对关爱的理解会更全面。
  修改目标:
  (1)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学习关心、帮助别人的1-2种方法;
  (2)通过听故事、说故事、演故事,感受互爱这种情感。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修改理由:原目标1注重幼儿对他人需求的理解并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具体目标在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养成”绝非一节课的工夫就可以达成,从实际出发学习1—2种可行的关心别人的具体方法是否更有助于幼儿对他人需求的回应;原目标2通过故事这一情境让幼儿体会爱,如果光说不练可能会影响幼儿对爱的最终感悟;原目标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是一条很好的举措,问题在于立足于哪个领域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修改价值: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情感易受感染等特点,社会领域教育应避免说教和灌输,更注重为幼儿创设可感知的情景,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通过实际的参与与感受,提高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学习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二、幼儿社会教育与其他各领域教育的关系分析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特定的目标体系。修改后的目标就是较为典型的健康教育目标,这些目标是其他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完全实现的。由于目前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实践中常常出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1. 实践中有以“完成教育”替代“养成教育”的现象
  在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中,有些老师往往寄希望于一节或几次课让幼儿学会关心、分享、互助等等目标,这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社会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教育,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技能和能力,并增进幼儿的认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与此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到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围绕幼儿社会性发展,加强沟通与合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的合力。
  2. 实践中有以其它某领域教育的目标取代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现象
  (1)社会领域教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体会,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幼儿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交往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幼儿与成人、同伴进行积极的交往,从中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情感与态度,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步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意识。引导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学习、理解、掌握社会规范,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2)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教育相融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渗透在幼儿园所有的教育之中。任何一个课程都包含或延伸到社会教育的目标。为了使社会领域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好实现我们预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要重视社会领域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我们不仅要强调认知目标,更要强调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实践练习法、调查法、参观法、表演法、讨论法、观察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等诸多方法让幼儿在做中学,在真实的体验中提升。
  (3)社会领域教育活动与家庭、社区教育相配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社会教育内容和目标第6、7条明确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家庭是幼儿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幼儿出生后的监护者,幼儿在入园前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之下,他们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最直接、最准确的了解。父母的情感特征、行为方式、教养模式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和塑造着幼儿的社会性。《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家园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社会领域教育在于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地发展。只有家庭、社区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家庭教养环境、社区熏陶环境、幼儿园教育环境相互协调,才能更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