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问题学生与班级管理

作者:杨开华




  班级管理很难找到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要想实现班级和谐稳定,乐观向上的发展,更多地需要班主任采取创新的措施和多关注问题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虽然看似简单但长期坚持,常常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实效。
  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学生,教师的工作重点不应该只放在提高教学成绩,强调纪律性上,而应该对不同的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冷静思考,探究其成因,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问题生形成的成因是多因素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式等所导致。进入初三,更多的学生对学习深感乏味,心理恐慌,而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心理疏导,在教育学生时采取过激行为,大大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产生敌对情绪,自卑心理和孤独麻木心态。作为此阶段的班主任只有及时了解这些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去避免诸多的矛盾出现并达到和任课教师的默契。在转化问题生方面我们要勤于观察,善于总结,乐于奉献并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的潜在价值。
  
  一、多个别交流,少“累计算帐”
  
  问题生在长期被老师拿来与好学生做对比过程中,大多数养成了压抑苦闷和落落寡欢的心态。要拨动他们的心弦就要多尝试与他们不失时机的交流,学会在倾听他们的诉说冤屈和牢骚的同时,及时从中了解事情的缘由,冷静处理,善意建议。经常这样不定时间和场所在嘘寒问暖中了解其思想动态,消除内心潜在的心理疑虑,使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情真意切,从而消除隔阂,切不可将此作为日后处理他们犯其它错误的把柄。
  
  二、多无声激励,少当面斥责
  
  问题生往往做事不考虑后果,但到一定时候认识到错误时也产生想改的念头。但更多时候老师在处理问题时不留机会和时间让他们申辩,时间长了使他们产生对和错带来同样后果,而不愿为自己辩护而形成一种无所谓的思想。有经验的班主任,这个时候更应该留心关注他们说话的眼神,遇事的口吻和举止表情。本学期针对这个问题我在班级开展“班主任短信平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等一系列活动,班级的“回音壁”、“家校联系卡”等都是他们宣泄的阵地,针对个别问题班主任及时的评语激励和建议发送回应,适时的填写“心灵驿站”栏等活动都是他们每日必读和极度渴求的。
  
  三、多正面疏导,少家长告状
  
  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据重要作用,班主任与家长亲密的人际关系,心灵相通的情感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良好外在环境。因此对于问题生的处理难免不接触家长,但唠唠叨叨,不分轻重和喋喋不休的报忧不报优的家访,学生和家长都很反感。作为班主任在问题的处理上要审时度势,把握轻重,不要不问清红皂白而落个吃力不认帐的尴尬。结合具体事件综合分析产生的负面效应,因势利导,坦诚交流,让学生和家长共同认识到事情的棘手而不约而同的主动寻求解决途径。
  
  四、多创造时机,少凭空猜测
  
  在班级管理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卫生值日虽进行明确分工,并张贴上墙,但始终离开不了班主任的指定安排,时间长了逐步产生了机械应付,拖拉隐瞒等舞弊现象,使班级卫生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削弱。为此我想到班级很多问题生由于勤奋和智力等诸多原因导致学习不感兴趣和成绩滞后,是否也在卫生安排上出现类似现象?为此我仔细观察并发现了他们的“内在潜能”并非想象的那样。于是精心策划试行了“班务活动承包责任合同制”。将班级日常活动中的组织权承包给部分问题生和小组,由他们自己设计规划,组织安排,实施部署。班主任和“班务工作委员会”负责验收评价,并在小组和个人综合考核中予以奖励性加分。例如:在12月的班级“迎圣诞,贺新年”的手抄报和班级布置评比检查中,我将具体要求和目标转达给各位小组,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规划和勘察,一星期后将作品成果在教室进行巡回展示并在此基础上鉴定结果,看到他们那么卖力的张贴,涂抹,剪裁和比划,我不禁感慨当初的英明抉择。
  班级管理教育是一项睿智的工作,是一种艰辛且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发掘问题生的内在潜能,积极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让他们时刻能与优等生一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付出后得到回报的满足,我们的问题学生就会在“我动手,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