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程下的创新型备课

作者:吕国强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个性安排、教学方法的“套装”展示,而是一种创新型的备课方式,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上,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它力求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真正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它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
  
  一、提倡备课变“问课”
  
  所谓“问课”,就是从课程内容出发,备自己、当学生、问自己、问同行。
  首先“备自己”,它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每天备课时,教师要备好自己。
  所谓在备课中“当学生”,就是以学生的身份走进课程。
  再次“问自己”,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要“多自问”,二要“备中问”,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要扪心自问,做到提前进入课堂角色。
  
  二、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为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优势,改备课的“个体行为”为分工合作的“集体行为”,即按年级按学科成立教研组或备课组,根据组内人数将教材按单元或课(节)分给每个教师,由每个教师按教学常规的要求,备好某个单元或课(节)的教案,在教研活动或备课时作中心发言,其他人员评议讨论,取长补短。要搞好集体备课,必须一“定时间”,即每周要有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二“定内容”,明确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结构、重点、难点、疑点,确立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三基”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内容、方法与步骤,交流教法和学法的设计等;三定中心发言人。即每次集体备课时,提前确定(或轮换)至少一名组织和发言者。四定“步调”统一,即要求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进度、习题诊测设计、评价标准等基本统一。另一方面引进以“说课、问课”为主的校本教研,每一次集体备课中都有以解决“校本课题”为主的备课内容,并且把“说课”“、问课”、“备课”、“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我校的集体备课大致步骤可分为:
  1. 开展研讨:首先针对整章、整单元的内容,组员共同讨论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新教材。然后确定单元内容安排、课时安排,把每节课具体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每位老师按说课的形式详细介绍自己对的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每一个环节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知识和技能怎么落实等。在发言人说课的过程中,其他老师可以就自己的观点发表不同的意见。
  2. 注重实践:经过第一阶段的交流与研讨,老师们对教材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但观念与行动之间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每一位老师以初稿为蓝本,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二次加工。
  3. 强调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互相听课、评课并结合新课程理念来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备课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备课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备课中的反思,使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局限性。
  4. 案例总结:从以上几个环节来看,这种方式下的备课以及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在师生的互动中,必然会在思维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留下“真实的缺憾”。
  
  三、将过去备课中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转化为重在设计教学活动的创新型备课
  
  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经常把教师个人作为课堂的主宰和权威,备课时基本是“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教材作为进行课堂教学的惟一依据。创新型备课则不同。它要求:①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②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③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④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总之,新课程为备课方式的改革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为教师带来了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在这种意识下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如我校教师设计“学情分析”、“课堂学生问题随记”、“课后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问题,课后总结、反思和补充等方式都属于创新型备课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