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廖秀清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平等、和谐、上进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学校的“安全”和“自由”感,才有利于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才能去创造性地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摒弃传统教学作风,创建民主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太重,严重制约着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一言堂,而学生唯有被动地接受,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严重丧失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 “奴隶”,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摒弃这种传统的作风,创建起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交流探究、共同发展的学习体。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往,要把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放在首位。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放开思维去猜想。形成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创建出民主的现代课堂,创新意识就可能产生,创新思维才会萌发,创新能力才会形成。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活动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身处其中的师生都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自由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他需要教师长期的、耐心的引导。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置于学生既定经验之中并融入学生的心理体验,一切以关心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建全人格的形成为基础,使学生感到与教师交往亲切,安全可靠,增强教师信度,逐渐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构建起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交流合作式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创造
  
  新课改理论认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要认识到学生认识的“不同”也是课程资源,每节课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综合过程,教师应该利用交往过程中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交流合作学习是发挥师生、生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主动求知、共同提高。形成师生交流合作,生生交流的多元民主开放的交互式现代课堂模式,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潜能。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还要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发挥集体的功能,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机会,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互相补充、协作创新,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可以顺利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这种交流合作的课堂模式不仅是现代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可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同学间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起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集体智慧的创新。
  总之,新课改要求现代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作风,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起师生、生生交流合作的,现代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敢思、敢说、敢做,发挥师生学习思维的最佳状态,方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