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论教育的经济依存性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作者:曲 颖 伏晓亮




  【摘 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依存性的缺失,造成新课程改革忽视了我国工业化的转型需求,只一味以服务后工业经济为导向。同时,教育改革实践、理论与决策之间依存性的缺失,未能兼顾教育改革涉及的各方利益诉求。因此,教育依存性的回归,必须服务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相互转化需要,也要兼顾改革涉及的各方利益。
  【关键词】经济依存性 新课改 教育改革
  
  应试教育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未能兼顾教育改革涉及的各方利益诉求。人与人存在方式的社会是一种物质存在,人们通过劳动进行生活资料交换,赢取相对生存优势,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分配是基础,是人社会活动的本源。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教育更是一种生存手段,否则人们难以立足社会;而知识经济社会创新型教育改革更成为国际教育潮流。因此社会个体与国家充分关注教育,是理所当然,合理合法的。但国家的教育行动计划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教育意志,反之,各教育改革主体因利益不协调而使教育改革遭致形式主义的抵制。马克思曾把人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自然人、经济人、自由人。“我们目前尚处于‘经济人’阶段,我们还必须为谋生而奔波。教育不得不把谋生置于相当重要或者说首要的位置,不足以从根本上关注并实现人性的完善。”
  
  一、教育的经济依存性
  
  教育的经济依存性指的是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教育,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规模、教育结构都决定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属于物质生产,又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
  教育必须提高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的要求,加强国家在激烈竞争中的实力。教育应该培养出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人才,它不仅应从总量上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要,而且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满足国民经济对各种技术水平、各种类型劳动力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经济增长来说,只有教育的层次、类别、质量、数量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都比较符合经济增长的要求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不认识到这一点,教育的扩张可能不会为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不考虑国家经济实力,教育发展就失去了保证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将会使教育和经济两败俱伤,贻误经济发展。”
  
  二、教育的经济依存性视阈下的新课程改革
  
  1. 成绩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呼应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世界教育的发展必然影响到中国教育的发展。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步入后工业经济社会,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我国的后工业经济后起直追,而反映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改革与借鉴国际教育改革理论也势在必行,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大背景。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扬弃传统教育,以新课程改革为教育发展导向。
  2. 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政治上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上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目前仍处在后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三种经济形态的交互作用中。新课程改革缺乏资金、设备、技术,我国贫穷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质量状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合格教师缺乏,不得不起用大量代课教师。2005年,我国有44.8万代课老师面临清退。鉴于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体现地区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不能盲目扩张和搞一刀切。同时,要注意用经济的手段来激发各教育主体之间主体性的发挥,忽视他们之间利益的和谐必然导致改革的失败。新课程改革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体现出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营能力。
  
  三、教育的经济依存性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社会需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教育目的推动了各教育主体——决策者即教育政策制定者与行政督导,理论工作者,实践者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决定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另外,新课程改革是关于人的改革。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前瞻性,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少改革不应有的失误。
  1. 新课程改革需要适应我国经济转型
  新课程改革呼应了世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极大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可是,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育的扬弃不足,又对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关注不够。我国现处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农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呼应了我国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转型的需要,但是对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农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估计不足。课程改革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无力拒绝传统课程培养出的人才。
  我国课程改革中未见与中等职业衔接的基础教育方案出台,实属憾事。笔者在辽宁省瓦房店阎店乡了解到许多初高中生因为升学无望遂半路退学。笔者建议:在初三时对学生进行一次分流,将其分为职教班与中考班。职教班作为升入职业高中的入门,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并明确自己喜欢的职业方向。这样就更体现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同时避免了人力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弥补了我国职业工人不足的缺口。在初中阶段设立职业教育初级课程正呼应了我国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农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需要。“早在1917年,实利教育倡导者黄炎培就主张改良普通教育使之为职业教育作准备。而且强调其范围限于中学程度以下。”“贵州省的黔东南自治州在大力普及九年义教育的同时,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掌握谋生本领,他们在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办‘三加一’班,即在初中三年级之后加上一年学习一两门农村实用技术。升不了学的学生回家能劳动致富。” 美国早在二战结束后就提出:“为不再升学的学生开设良好的、培养其具有谋生技能的职业课程。”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指出:“公立学校首先要帮助学童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并且把这种职务或工作做得能够多好就多么好。”
  2. 新课程改革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广
  中国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决定新课改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展开的系统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在占我国人口60%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偏远农村地区要进行课程改革有着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无法保证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致使西部地区在教师、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等方面严重落后,难以满足新课改的需要。落后西部地区教育还承担着为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农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的职责。相比之下,无论首批国家38个实验区还是后来的省级实验区,都具备较好的课程改革的条件。从实验人员的精心培训、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舆论宣传等方面都给予了实验区极大的支持。新课程改革是适应知识经济转型的应然选择。但是我国的经济形态不一,地区发展各异。因此,我们允许其弹性发展,以新课改为教育目标,因地制宜地推动新课改。
  3. 新课程改革需要协调各教育主体经济利益
  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主体利益的重新组合。改革要给未得既得利益的主体以利益的满足。否则改革必以失败告终。“教育主体主要有教师、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工作者等”。这些教育主体紧密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保障他们既得利益成为改革成功的关键。教育系统的优化需要各个主体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利益已成为衡量一个人贡献大小的外在标准。用经济的杠杆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地发挥便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