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常用模式

作者:王金先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呈现出多种模式,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局限在教会学生基础语文知识,而是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想象力和创
  造力。
  
  一、情境式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公平地、平易地、诚心地与学生交流,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当问到五壮士不怕牺牲跳下悬崖,你觉得五壮士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是五壮士你会怎么做?学生深深地被五壮士的行为所感动,大多数的学生回答是:“我觉得五壮士做得对,他们根本没考虑自己的危险,他们如果不跳下悬崖,就会给掩护群众和部队的转移带来很大的危险,就完不成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如果我是五壮士也会这样做的。”也还有学生发表了避开敌人保存自己的其他看法。学生在课文内容情感的感召下,懂得并理解了狼牙山五壮士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奋不顾身跳下悬崖的伟大壮举。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课文,也学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创设情境。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情绪。
  (3)融入情境,在体验中陶冶情感。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口语交际《小小推销员》一文,教者创设了“推销超级市场”的情境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玩具、课外书籍及自己家中简单的生活用品拿到学校里或市场上推销。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想方设法推销自己的成品,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实际尝试了推销产品的不易,学生在活动中有着各自不同的情绪体验,深知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成功。
  
  二、质疑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总喜欢想象,有了想象,就会产生许多的疑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远不能解决和满足学生的想象,自然就会提出许多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使学生大胆质疑,以此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只要对知识有疑问就可以提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有时往往一个学生对其中的一点提出疑问,就会引发更多的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来分析,找出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如在学习《火烧云》一文时,学生围绕天空为什么会呈现出那么多形状的云展开质疑,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教者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找出答案。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许许多多的,往往一个问题的解决又隐含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学生也正是在这些问题中成长壮大的。
  
  三、活动式
  
  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
  要根据年级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综合式
  
  (1)把音乐带入语文课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用音乐,会更好地辅助教学。如欣赏课中,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诗,如痴如醉的音乐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诗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
  (2)把美的感受带入语文课堂。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