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后资讯时代的课外阅读学生和谐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者:计 宇




  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电子传媒的高速发展,我们在生活中所接受的资讯量可以说是以几何方式在增长,也就是进入了我们所说的“后资讯时代”,资讯可以在瞬息内在任何地方完成传播,并迅速地更新、变化。朱永新先生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但要达到这一终极目的,只靠课内的几百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不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一个人和谐成长的必须。
  
  一、后资讯时代课外阅读的含义
  
  后资讯时代的课外阅读是指除课内的阅读内容之外的一切阅读内容。这其中的阅读不只是单纯的文字阅读,图片、影像乃至声音都是我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对象和内容。
  社会学家早已指出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是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文字一直是作为主体的传播符号和传播媒介,所以传统的课外阅读也多以文字为主体,并完成了文化建构和个体成长中心灵建构的历史使命。而在后资讯时代,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符号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图片、影像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个后资讯时代,我们的课外阅读的内容,应不仅止于文字的阅读,这种只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时代的课外阅读也是教育不和谐表现之一,教育应适应时代的特点,图片、影像的阅读也应成为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和谐成长,就要让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相和谐,而不能只从传统的教育观出发,过度强调文字的阅读而忽略社会现实的发展。
  
  二、后资讯时代课外阅读的性质和特点
  
  后资讯时代的课外阅读与传统的课外阅读相比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扩展,所以其性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后资讯时代对课外阅读的理解要超越语文教学的范畴,而是立足于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视野,课外阅读的性质已不再只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一种途径及课内语文教学的一种延伸,而是把握信息、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建构心灵家园,使学生和谐成长的必经之路。
  1. 后资讯时代的课外阅读是一种“图文并读”的大阅读,“读图”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在电子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字阅读对于人生成长来并不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可以通过图片和影像获得与文字一样的信息,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字阅读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图像的阅读。当然,文字媒体在今日也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体,所以文字阅读对我们来说也必不可少,课外阅读应是有很大的包容性的大阅读。
  2. 后资讯时代的课外阅读是一种知识拓展性极强的阅读,是一种超越课内语文知识的全阅读
  后资讯时代的阅读已不只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学校教育中独立的课程研究。语文课内阅读,所学的是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修辞、章法等,虽然也渗透了很多的文化内容,但课本容量有限,承载量也有限。事实上,想用几百篇课文来承载中华乃至世界的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文化知识的传承功能会不自觉的被削弱。所以,我们在课内所学习的只是基础,而大量的知识拓展需要课外阅读来完成。所以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超越课内知识的拓展性阅读,这些知识来自于现实的生活与社会,来自于各个学科及各个领域,而不只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其中的世界文化的知识是更为主要的、也是更为全面的。
  3. 后资讯时代的课外阅读主要是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的积累过程,当然语文能力的提升也是课外阅读的必然结果
  在课内阅读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字斟句酌,对课文的每一部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讲授,这种精讲过程所培养的能力是基础的阅读能力,如对字、词的认读及对篇章基本的品评能力;而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则通过浏览、读者进行自主评价,然后选择读者个体在心理上最易接受和契合的部分进行反复阅读,对阅读材料中的人生经验和各种情感进行反复地体验和审美判断,并最后融入自己的心灵中,达到建构和谐心灵的目的。同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经验、体验情感是要求以进行大量的浏览性阅读为基础的,当然,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语文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
  4. 后资讯时代的课外阅读是学会学习,提升生存能力的一种途径
  我们每天都在资讯着、生活着,每天我们都要不断面对各种新鲜资讯,资讯中包含着知识,也包含着财富。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会挑选、整合知识,并能将知识提升为生存能力的一个过程,这种筛选和整合及生存能力的提高是不能只靠课内知识的学习来完成的,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完成的。可以说阅读本身就是课外的事。
  
  三、后资讯时代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建议
  
  1. 改变观念,在阅读材料中要让“图文”牵手,共同建构学生的和谐心灵
  在我们所做有关课外阅读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于图、像材料的认同率达到95%以上,而家长对于图、像材料的认同率是67%,而教师对于图、像材料的认同率只有25%。从这个数据中可看出在课外阅读材料选择中的不和谐性,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指导者,教师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接纳图、像材料进入到课外阅读中,这是时代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后资讯时代可以说是处处是流光溢彩的图像,满眼是生动直观的画面,这种“视觉文化” 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这种视觉文化与传统的语言文化是并存的。语言文化赋予了文本极端的重要性,在文本解读中重视宣传理性主义的文化观,而视觉文化则相反,重视是视觉的而非词语的感性,反对理性主义的或“教化的”文化观。这两种文化在后资讯时代交结在一起,共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不能只强调其中的一种,而应是“图文”的牵手。
  2. 社会、学校、家庭牵手,重新审视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心灵发展的不和谐,呈现时期较晚,一般在成年后表现较为明显。但究其原因,中小学时期课外阅读指导的不适当才是出现问题的根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过多地关注了课内的学习内容,对于课外阅读指导来说,一般要求一定要与课内学习相关联。在我们的调查中,持这种观点教师占80%以上,而在社会提供的辅助材料中,几乎是70%与课内相关的。对于母语学习来说,这种学习方式其实是一种营养不良的学习,限制了学生心灵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社会、学校、家庭重新审视课外阅读指导,关注课外阅读与学生建构精神家园、和谐成长的关系才能让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使阅读的过程真正成为一种心灵成长的过程。
  3. 阅读指导方式方面,阅读研究者、教师与家长牵手,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实践指导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是: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该读什么书、怎么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三个操作性问题是教师和家长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最大的困惑,这也就要求阅读研究者在这三个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也就是说需要研究者与实践者“牵手”,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把课外阅读指导做得扎实、有效,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心灵和谐成长的目的。
  每个时代的课外阅读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同特点,但其目的却是基本一致的。在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变革的后资讯时代,课外阅读的意义更是尤为重要。我们如何在这个繁华、喧闹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这和早期的课外阅读情况密不可分。而在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的青少年时代,课外阅读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指导,在兼顾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资讯泛滥的时代通过课外阅读汲取全面的、良好的营养,建构和谐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