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者:郝振英




  疑是思之始,有疑而问,乃是非曲直常理。但长期来教学提问不被教师所重视,人们习惯于以讲来“灌”,似乎只有教师“讲”得好才能彰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功底,因此,教师讲课成为衡量一堂课教学优劣的主要标准。实施新课程,人们开始积极尝试着以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可疑与问是有学问的,有些老师的提问有时启而不发,人们因此而感到困惑,如何提问?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一、提问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准确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可我们一直奉行一成不变的“满堂灌”,以为这样才刻尽职守。细细想来,实是我们教师的失职——教而不思。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习语文离开了思维的参与,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教者应用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智慧去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善于创设发展思维的问题情境,通过提问,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要具有勇于质疑的意识。“质”,是询问之意,“质疑”便是提问题。“思生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为此,教师应时时鼓励学生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大胆地设想,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二、语文教学提问应遵循的规律
  
  1.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教学之初,人们大都习惯顺着课文从头至尾的循序追问,时间久了,学生就觉得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对教者来说仿佛太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来得及处理;但对学生来说,就显得漫长了,课堂上他们常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这就需要对提问进行大胆地取舍,突出重点、难点,抓往学生的有效注意力。俗话说,贪多必失。课堂上略去的次要问题,往往是学生易懂会答的问题,可留作课堂习题或课外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处理。课堂上,老师要抓住主要的问题,经教师的点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学生学习就不会因一些琐碎而平淡的问题而丧失学习兴趣。
  2.提出的问题要构成层次梯度。写文章讲究的是波澜起伏,画画讲究的是立体层次,作为提出需学生思考的问题,也同样要让问题环环相扣,显示出梯度来。设计问题时注意它们的前后联系,使之形成一定的层次梯度,依次发问,力争提示作者的思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设梯,引导学生。使学生既觉得仰之弥高,又能坚定向上攀登,并非望而生畏。
  3.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提出问题要关照学生的差异说的仍是提问的问题梯度。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实际说的是因材施教。提问在教学中若脱离了具体的对象便成了空对空,于是设计问题时,就特别注意学生的基础、智能和兴趣等差异。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差生有所收获,优生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有创造性学习收获,各个层级上的学生的思维都尽可能得到紧张与释放,在思考和探索中各有所得。
  4.激发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教师设计问题时,千万不可忽略。对于初中生来说,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一堂课应有三至五个兴奋点,这些兴奋点就得借助兴趣性问题来实现。兴趣性问题可以由学生根据课文的某一方面自己提出,允许与课文联系不太紧密,也可以由教师自己随机提出,皆在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课堂提问方法二则
  
  设计提问一般来说无非三个方面,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但如何巧妙的组合,尚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做法,在此仅列出笔者常用的两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铺路搭桥”法。一个复杂的题目往往是由多个简单的小问题组合而成的。学习一篇课文也是如此。比如教学《最后一课》,可根据学生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在分析小弗朗士这一形象之后紧接着讲韩麦尔先生,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提问一旦抛出,课堂热闹非凡,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教师不失时机点拨:小弗朗士的爱国热情逐步高涨,对他影响最深的是谁?哪些言行促使他的爱国热情逐步高涨?这样提问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突破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课堂能出现学生热烈答题的场景,并有各种不同的答案,显然是前面问题为后面问题的提出在铺路搭桥。
  2.“设置情境”法。人们曾强调:教育要由境入情,情境交融,以情感人。教材并非是孤立的,它总是借助一定的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而存在。作为教者,应将课堂的前后内容联系具体情境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新课文时,往往有“导入”这一程序,导入中的问题设计大多由创设情景而开始,所以导入成功与否和情境的设置关系密切。
  提问的方法很多,无论何种方法都要因人、因事、因地而言。确实,提问,它是一杆旗,可以导向学生的学习;它又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它更是一面镜子,可以透析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真实情况。我们只有科学合理地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才能打开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栏目编辑:陈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