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王志国




  古人有这样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活水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显扬潜能创造机会,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引进时代“活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动力和追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由此可见,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
  
  二、转变观念,创设民主思想
  
  语文教学应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启发与提问应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真正参与文本的学习,和作者、文中的人物交流。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学生通过质疑提出标题和内容不吻合,很有深度。学习《西江月》课文对“别枝”作了注解为“另一枝”,但学生并不苟同,觉得不好理解,我查找资料,发现书中注释的确不妥,有学者已提出此处“别”应为“辩”,通“辨”,即“辨别”,“明月别枝惊鹊”意思是通过月光辨出树枝上鹊在惊飞,这样理解起来很好懂。经过这样的研讨,尽管学生不一定得到明确的答案,但那种不迷信书本和老师的治学习惯便能培养起来,这正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方法。
  
  三、启思导学,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
  
  四、巧用媒体,感受现代课堂魅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高科技已经以全新的速度迅速地渗透到教育领域,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了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点燃求知火花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所产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则是无穷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用一颗火热的心去设计课堂,去感受语文,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