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用巧妙导入激活语文课

作者:张 舸




  教学实践证明:上课时,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时,教师所讲知识才能更有效地为学生所接受。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上课3—5分钟内,大部分仍处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中呢?这就需要巧妙的导入。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必须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主动地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讲求导入技巧。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图片、音像资料创设一种情境,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形象地走进课文,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意境。撤去图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听读上阕的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学生很容易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教师接着导入:1936年3月,毛泽东来到陕北清涧县,登上坝上高原,视察地形,看到这雄浑壮阔的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怎样写景抒情、评古论今的。
  
  二、故事激趣导入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段小故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致使学生入境。例如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今年2月,山东有一位妇女因肾脏衰竭,不省人事达30多个小时,但在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下,她最终又神奇地活了下来。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生命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其实,大自然、人类社会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大家自读《紫藤萝瀑布》一文。再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可这样导入:先讲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和“七星台借东风”的故事,然后说明诸葛亮只不过是善于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罢了。最后说:“不信,请大家认真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之后你也能成为观天察地的诸葛亮。这样导入,学生不可能不急着读课文。
  
  三、简笔图形导入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教学,新颖、直观、醒目,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个图形又像什么(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是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慢慢描绘,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四、用激人好奇的悬念导入
  
  “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的讲座之所以吸引人,原因之一是他善于巧设悬念。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可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导入新课,牢牢吸引注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在教学《塞翁失马》一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送了你一辆豪华的宝马车,你的心情会怎样?(生:高兴!)如果你的宝马车有一天被偷了,你的心情又会如何?(生:悲伤)但是有个人却刚好和我们相反,原因何在呢?好,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塞翁失马》一文,从中找到原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导入至关重要。好的导入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刚一上课就进入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在如何导入上大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