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李红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日益被接受和运用,进入了寻常课堂之中。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专门针对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观摩课、课件展示和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也应运而生。一时间,好像离开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不称其为时髦课堂了。但在具体课堂的应用中,从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吻合程度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该如何来充分运用好多媒体,恰当地用好多媒体,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起好辅助教学的作用呢?笔者根据观摩和实践多媒体课堂的一些经历,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从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戒追求表面文章,处处滥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有许多信息融合展示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有的老师把它误解为是一种“全能手”,没有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待多媒体,整堂课不论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等等,一切均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多媒体屏幕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就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追求时髦,做表面文章,处处滥用。既然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课件的运用与否,应该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失误。有一位教师在一堂课里,仅仅使用了5分钟的多媒体手段,然而,听课的老师几乎都认为那是一节很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可见媒体使用不再于多而在于恰倒好处。例如“圆的认识”这节课,为让学生建立圆的概念,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出几个实物,再把实物慢慢抽象化,这样通过实物展示和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学生正确建立了圆的概念,把握了圆的特性。
  
  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力戒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如:在一堂教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呈现了一副迷宫内写着算式的画面,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结果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迷宫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再如有些语文课件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时,大量调用一些音像图片资料,诸如某些历史题材的影片剪辑,人物讲话录音,图片文字资料等等,喧宾夺主,冲淡了教学主题。
  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理解重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数学课上,数学知识大都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数学课上教学“相遇应用题”时,运用了两辆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的直观动态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通过几次演示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弄清了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之间的关系。这样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准备中精心设计制作,力戒粗制滥造,无的放矢
  
  运用多媒体,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的课件就不尽如人意,影响了课堂效果。如有一堂语文课,为了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竞跳出了一幅水粉画,色彩黯淡,模糊不清,真是大煞风景,不合时宜。有的课件,由于制作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上,结果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不仅无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还会“以音害人”。因此,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千万不可粗制滥造,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另外,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还要讲究科学性和美学性。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年、月、日”各是怎样产生的,教师运用这三维做了一个动态图。开始制作出来的画面色彩很差,球是光秃秃的,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也是一次呈现,学生较难观察。后来,教师就改进设计,给它们粘贴上符合太阳、地球、月亮的颜色,改变了呈现方法,又配上了具有神秘色彩的音响,其效果就好多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正日益普及,并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优越性。但如何真正运用好多媒体,真正高效发挥它的辅助教学功能,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