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作者:张世红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实际上是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这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让学生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师指导下,融入新的学习环境,进行图形认知、数学演算、信息集成、知识构建和数学技能训练,形成教学过程的全新模式。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实现数图结合,使数学思维形象化
  
  数学知识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化,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好奇、对图像钟爱,对形象敏感,形象思维活跃,相对地抽象思维比较欠缺,对抽象的数学公式理解有限,最需要借助形象画面,再现数学公式、定理和有关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脑、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把抽象的内容形成图影、动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原有的形象思维优势,解决抽象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多美滋1+1奶粉广告(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在充满童趣的动画情境中导入,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角度的变化动态地显示出三角形的一些规律。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这样,教师将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从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二、形成数学实验模式,让学生动手实验理解知识
  
  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仅仅依靠教师解说,是无法让学生透彻理解的。借助实验演示,能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化,学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并直接动手操作,就容易理解和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多采取一些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让学生探究:把圆16等份后的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可利用多媒体分别演示把圆等分成16份、32份、64份对拼的过程,这样,学生们便轻松地理解了“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得出了S=лr×r=лr2的公式。受此启发,学生还可探究出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结论。在让学生实物操作的基础上,老师又借助多媒体演示了拼成的近似三角形的过程,学生们恍然大悟,细细分析,得出了 S=1/2лr×4r÷2=лr2的公式。学生创新的灵感不断迸发,接着还得出了可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S=(3/8лr+5/8лr)×2r÷2=лr2 的结论。这样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改变了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验,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整合多种形式,形成问题情境氛围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图、影、文、声和动画的演示等多种形式组合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创设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元、角、分的换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这样一个动画情景:一只小乌龟打算利用假期到游乐场去玩,于是它驮上十五个硬币上路了。走着走着,小乌龟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小乌龟辛苦地问:“小朋友,你能帮帮我吗?”这时,小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当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仍然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亦即必须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