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作者:金家红 柳长习




  [摘 要]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显存在积极面和消极面共生的现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提出新举措、新方法,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在政治态度、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保持健康稳定和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他们政治上求进步,思想上求成熟,学业上求发展,人生价值取向上求向上。但是由于受社会风气影响,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增多,个人主义、泛功利化等消极负面现象有所滋长, 其价值观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上就业压力的增大,网络负面的影响,部分学生心理脆弱、潜隐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适应新形势,采取新对策。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其负面完全可以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加以解决。本文试进行简要论述。
  
  一、加强课堂内外的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
  
  加强课堂内外的理论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主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必然带来思想的多样化,对大学生思想造成冲击,呈现独立性、复杂性、差异性的特点。使部分大学生思想素质不高,甚至违法犯罪。学校应该通过系统课堂内外的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要加大网络教育教育的力度,通过学生最直接最喜欢的方式,直接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力度,从教学内容到教育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改革,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积极倡导主导性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和集体的关系,引导他们勇于开拓,无私奉献,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的文化影响人,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高校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增大选修实验比例。开设选修实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挥其特长的有效手段,是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要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以开发学生智力。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长学生的才智和能力。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是一个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教育过程。有效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可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种。校内基地是学校校内专门建立的实践教学场所,具有满足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和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功能,如实习工厂、实验商店、商务中心等。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等方式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为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要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大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以知识作桥梁,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消化课堂上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学校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锻炼他们的实际能力,使他们精神焕发、身心愉快,洋溢着青春气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决不能囿于“专业培养”的狭窄框架,必须强化帮助培养超凡的能力结构。现代生产要求其生产者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等,如果只了解某一环节的技术或只懂得专门的技术知识而缺乏总体把握能力,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三、坚持齐抓共管,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实施一体化的综合教育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密切结合,互相配合,不能孤立于教学等工作之外,也不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单纯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必须做到宏观教育环境与微观教育环境相统一。换言之,就是社会教育这个大环境要与学校教育这个小环境步调一致。要加大教改力度,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一起来。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育人、学会做人的教育,高校德育工作者具有双重身份(管理者和教育者)和四种职能(教育、管理、服务、科研),所以,德育工作者既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是管理人员,是教师,又是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的研究人员,应该通过积极的工作构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渠道,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全方位落实、全过程贯穿的立体大德育格局,把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发挥学校育人的整体作用。德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掌握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胜任“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养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的神圣职责。
  
  四、营造人文氛围,在优化的环境中熏陶大学生良好的习惯
  
  高等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要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可以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可以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可以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活动,立足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不断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以“共铸诚信”活动为载体,加强诚信建设,引导师生从具体事情入手、从一言一行做起,做到讲诚信、重操守。通过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影视评论、业余党校等形式,辅之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在自我教育中锤炼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通过人文专题讲座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比较中西传统的文化的利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中的优秀成果,吸纳西方传统文化价值中的积极因素,以融汇中西传统文化价值之精华,实现优势互补。这有利于防范和消除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优良的教学、生活及娱乐设施,可以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学生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证,使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中不知不觉养成好的习惯。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是新时期的栋梁之才。只要努力按照社会主义的培养目标,采取正确方法,对症下药,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起来,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栏目编辑:程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