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

作者:杨桂平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笔者认为: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体味这些词句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笔者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文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 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伏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认为用“赶”其含义和表现力比用“接”就显得深刻且生动。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学生一比,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教者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悼念总理的感情。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2)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教者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得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要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问句“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可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让学生把带横线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思想内容的。
  在运用删除比较时有时也可运用增加比较。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董存瑞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教学这个句子时,在句子末添一词“吧”,变成“连长,让我去炸掉它吧!”学生比较能够体会出课文的句子用得好,因为能够表达出董存瑞请求任务时的坚定,毫不犹豫。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若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