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尊重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张春霞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动力。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对事物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学习中积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稳定因素,学生对教师的亲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那么,如何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宪法赋予公民最起码的权利。尊重学生人格,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多年的教书生涯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学生敬你,必先自敬;要学生爱你,你得爱他。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习上,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在注视着他。教师要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学生要有诚心,有耐心。对有缺点的学生,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决不能冷眼相待,讽刺挖苦。只有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时,他们才能从心里感觉到老师是在真心帮助自己,挽救自己,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当众挖苦学生,揭学生的短处,都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是教师的禁忌。
  
  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总是希望老师能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尊重自己,处处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都能温暖他们的心,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进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遇事要冷静,机智灵敏,妥善处理。对“学困生”要倍加关心、爱护和尊重,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消除自卑心理,产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认识阶段。他们往往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同时,青少年学生也正处于立志时期,敢于冒险,勇于探索,更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教师的信任。因为这种信任是教师对他的思想品德,意志能力和智慧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这种信任感是激发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学生自觉改正缺点,从而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高素质的好学生。实践证明,教师信任学生,学生就会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的信任,教师越赏识学生,学生的自信心越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强。
  善于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与鼓励,使学生时时尝到成功的快乐,会使他们对学习,对老师,对整个学校生活产生愉快的情感反应。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遭到失败,就会失去自信心,并丧失学习兴趣,从而疏远老师,厌恶学习。因此,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增强能力,获得成功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每次数学试卷发到学生手中时,笔者总是在表扬优等生的同时,也找出差生的优点,让差生感到自己也有长处,在老师眼里不是一无是处。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如适时地让他们回答问题,上台板演,及时而又恰如其分地给予肯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接受教育情况差别很大,因此个性差异也很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正常的、合理的,即使对那些个性特殊的学生,也要主动地亲近他们,使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其次,要改变传统的“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并在发展中弥补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再次,要为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在班级成立学习小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从而增强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尊重与尊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敬教师,学生才会喜欢这位老师,并有兴趣学好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才能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教的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