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谈古代诗歌单元的审美教学

作者:侯建章




  诗歌之美,美在文字,美在形象,美在情感,但是一直以来古代诗歌教学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内容的理解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忽视了情感美的感悟。更有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指导学生背诵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品味,这样做不仅抹掉了课堂应有的神采,拉远了学生与古诗词间的距离,更严重偏离了古代诗词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句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获得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
  怎样让学生重拾兴趣,激发审美的感悟呢?
  
  一、在朗读中体会语言之美
  
  朗诵是诗歌学习的第一要着,是步入诗歌殿堂的门径。教学中把朗诵作为基本切入点,起始阶段,齐声读,疏通文意,解决字音;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感知文章内容;总结阶段,反复朗读,入境察情。
  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易事。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朗读也是一种再创作活动,需要通过适当的节奏和韵律,使听众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样,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用单纯的讲授把这些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的知识传达给学生,难免会抽象枯燥。因此,建议采用示范美读的方式来贯穿。可以由教师领读,学生仿读;也可以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教师点拨,学生领会;还可以借助著名朗诵家的朗读录音来辅助教学。名家的朗诵示范性强,并且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不时提醒学生注意其中所采用的技巧,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朗诵有法多矣,但教无定法。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绪,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配以不同的音乐。诗与音乐本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很多古诗在创作之初就是为了配合音乐演唱的。恰当的音乐,可以充分调动情感。比如,教者为《秦风·无衣》选择了一首苍凉的古琴曲,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选择了节奏急促的琵琶曲,为李清照的《声声慢》选择了曲折哀婉的二胡曲,意在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为了促动学生多读多练,也可以引入比赛的形式,激发朗读的兴趣。 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琅琅上口,易于背诵,恰好适于作为朗诵的材料。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并鼓励他们突破课本的限制,选择课本以外的诗歌,同时带动课外的主动阅读。
  
   二、借助多媒体感悟形象之美
  
  多媒体以其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各科教学中,也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授李清照的词作时,教者不仅采用了《一剪梅》和《声声慢》两首词对比讲授的方式,还用多媒体展现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一位少妇独坐楼台,仰首看北雁南飞,明丽清新;一位老妇伏首窗前,听窗外秋雨梧桐,凄楚哀婉。同时为画面配以两首词的演唱歌曲,一首轻快,一首沉重。意在通过视听结合所带来的强烈对比,冲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感情色彩,并加深他们对作者前后风格变化的理解。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想象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极大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但是,教学中我们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多用启发性的语言来带动学生的想象,鼓励每个同学对诗歌有自己独特理解和感悟,也应该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走近作者感受情感之美
  
  诗只能是凭借自己内在的感悟,通过想象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那微妙的情感呢?可以以作品切入点,穿过语言和形象的表层逐步深入,触摸情感的内核;也可以在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中寻找突破,通过了解作家,跨越时空,去聆听作家的内心。这两种方法都是我们惯常采用的。其中第一种方法应用的比较广泛,每位教师也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心得,后一种方法的使用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关于作品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介绍,是每首诗歌讲授前的必要环节,但我们的介绍经常会流于形式或趋于定型,让诗人留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只是一串生卒年的数字,或是一个死板的画像,无意中将作者悬挂在学生遥不可及的高度,需仰视才见。由于缺乏感性的理解,致使很多作者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其中就包括李白、杜甫两颗诗歌史上的巨星。
  为了弥和作家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能真正贴近作者感受他们的感受,可采用以作品贯穿作者生平的教授方式。以杜甫为例,在授课时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作按作者生平归结到一起,通过品读不同时期的作品,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其坎坷的一生,也曾年少轻狂,青年积极仕进,中年颠沛流离,晚年贫病缠身,病死孤舟。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绪,在作者的情感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如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的学生眼里闪动着泪花,那一刻,学生的心穿越了岁月的阻隔与作者的心贴得很近。
  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想见其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