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德育体系构建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陈作林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下,基础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学校德育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才能搞好学校德育建设,重新构建校园德育体系,取得学校的和谐发展?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德育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搞应试教育,我们已经变得不会顾及德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德育建设存在许多弊端。
  
  1. 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即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在应试教育下,受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影响,德育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经常受到其他工作的冲击,德育内容缺乏持续性,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
  
  2. 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英语热”、“电脑热”、“出国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教师只关心学生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以至培养出许多“马加爵式”的大学生。
  
  3. 德育喊在口头上,没有具体的德育措施
  一切的德育活动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形成成果。课堂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获得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感,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感,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更为重要。所以,学校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要把德育变成学生个人品德的建设,多渠道教育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只有学生的道德和行为一致了,学生的品德就形成了,学校德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 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不一致
  学校德育是学生品德教育的最重要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再加上许多家长打工挣钱,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等,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中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单薄而脆弱,甚至不“适应”社会,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5. 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新的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学校的各个环节、部门,各位教师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只是各行其是,认为干好自己的就行了,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构成整体的校园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德育体系构建的困境与对策
  
  第一、要构建校园德育新体系,须先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在新时代的今天,必须 “以人为本”,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但要改进德育工作,就要先建设教师队伍,抓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注重塑造教师健康的人格,完美的师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倡导敬业、奉献精神,致力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
  具体来说,就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学习师德规范和教育法规。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并且要组织教师向榜样学习,培养教师优秀的品格。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虚心向他们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形成坚定正确的师德信念,培养优秀师德品格。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弘扬师德传统。
  第二、构建校园德育新体系、完善校园德育网络。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要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要健全 “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党支部书记—党员—教师—学生;②校长—副校长—各处室主任—年级长—班主任—学生;③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班委会)—学生;④副校长—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长—科任教师—学生;⑤党支部书记—团委—团员同学—学生;⑥副校长—宿舍管理员—学生;⑦校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值班教师)—学生;⑧副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士—学生;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互相渗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会收到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
  总之,要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就要使德育有“扎扎实实”之效。即要在制度的规范下、道德知识的引导下、校园文化的熏陶中,使学生在知与行、情与理的结合中形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