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谈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作者:李福海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辨析
  
  在科学教育中当然要落实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内涵丰富,具体表现为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独立精神等等。在当前的科学教育中,我们对科学精神的落实是不遗余力的,但在科学教育中是否要落实人文精神,如何落实等方面则存在着困惑。科学教育使得我们的技术与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后却使我们对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以外的东西所知甚少,这样的科学教育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其实,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而科学教育就更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倡导的是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的科学教育。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丰富和变迁,说到底就是指“一切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如何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落实人文精神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二、在文本阅读中落实人文精神
  
  1. 充分利用学科内容的人文精神
  科学教材包含了很多富有人文精神的内容如保护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等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切不可如水油一般相互分离。
  如在上《地球运动》一课时,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七大基础学科之一,而《地球运动》给学生们提供的应该不仅仅是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在课堂中,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展示了无穷宇宙的奥妙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使学生们感悟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体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我们也看到了在一些课堂中没有很好地落实人文精神。在一省级优质课中,内容是介绍水体的pH值将会对水生动物产生极大的影响。上课教师在一纯净的水中养了一条金鱼,鱼在水中自由地游动,显的很舒适,然后老师向水中滴入了几滴盐酸,鱼马上显得烦躁,不一会儿就翻身死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目睹了一条可爱的金鱼死去。这个过程是残忍的,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尊重动物的生命。其实,当鱼显得烦躁不安时,教师可以将鱼救出,放到清水中,鱼又能恢复平静,这样既能更好地说明pH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也培养了学生尊重生命的精神。
  
  2. 深挖科学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科学新教材较以往教材更多地引入了科学史材料,有的直接作为学科内容的阐述,有的作为注释,有的作为学生课后的阅读材料。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乔治?萨顿博士,将科学史视为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的最好桥梁。因为科学史关注的焦点就是科学家。在进行某个科学史实教育时,不但牵涉到当时的科学探究,还必定牵涉到科学家的思想、性格、情趣、生活,必定牵涉到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这就很好地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科学也是具有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历史,可以说都是一部问题史。这些问题有时以猜想的方式存在,有时以假说的方式存在,有时以悖论的形式存在,它们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始终,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科学史的这一幕又一幕,应当有形无形地展现在一堂一堂的课上,如果还让这一幕一幕之中的人文精神也闪现在学生面前,那将是引人入胜的,那将是引导学生喜爱和迷恋的佳肴。
  要能充分利用科学史进行科学教育,教师应系统地了解中学阶段的科学史史实,在操作上可先对教材中引用的科学史文献,进行逐条收集整理,如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史;空气成份的发现史;元素符号发展史等,然后作合适的基于科学史的教学设计并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
  
  三、在师生交往中培养人文精神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除父母外最有影响力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交流等都将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师生之间应形成平等、尊重、对话、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极大的作用。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避免各种形式的“霸权”现象。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从课堂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都体现教师的主宰权。由于教师高高在上,缺乏真诚的态度,师生不可能在相互交往中达到心灵的沟通。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熟悉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对科学学习的需求,要因材设计师生对话,考虑多层面接触,做到人人有话可说。教师应该培养自我反思的批判精神,要以开放的胸怀,善于倾听“新生代”独特的年轻声音,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拥有想象、创造的浓郁氛围与广阔天地。在平等对话中,运用教育的艺术,潜移默化地把思考、质疑、探究、反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摆脱敬畏老师和依赖老师的桎梏,把科学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生命个体的精神漫游,真正构建起学生自主、酣畅的主体话语空间。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的成员,是学生的朋友,有时最多只能以辅导员的身份给予一些必要的指点。有了真诚平等的师生对话,就会避免科学课堂话语权的垄断,师生的思想就会在课堂对话碰撞中闪光,在交流中融汇一体得到升华。
  
  四、在校园环境营造中熏陶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落实不能靠说教而要熏陶、体验,要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这些富含人文精神的内容。教师应精心布置校园、教室的环境,营造浓浓的人文氛围。如张贴科学家画像、雕像、名言;展出各种标本、科技塑像;阅读科学家的传记故事;制作科技宣传窗、科学画廊等等。利用这些物化的资源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无疑是科学教育的良好素材。同时这些文化性环境的创设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田,熏陶着他们的心灵,培植着他们的梦想,并随着个人的成长变化,产生认同感。
  校园环境为科学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毕竟是外在的,教师还应开发与利用科技活动资源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人文精神,从而实现由外而内培养人文精神。如可以开办科学艺术节、评比小制作小发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究、开设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参观科技馆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的一些活动中。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及表现他们自己的机会,增强了自我效能感,这对他们发展良好的人文精神有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