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物理复习中的兴趣提高“三法”

作者:朱晓燕




  物理复习不是简单地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更不是去埋头运算大量的题目。那么如何提高复习质量呢?通常情况下,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复习兴趣是提高复习质量的有效方法。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常运用下列几种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解决动机法
  
  对于复习课,不少学生都认为是炒剩饭,上复习课时,有些学生往往提不起精神,大大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复习课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复习课首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的愿望问题,只有解决了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和基础上的“想复习”,才能够谈得上去怎样复习,这是复习的基本出发点和提高复习课质量的保证。《新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保持下去,从而形成学习物理知识的持久动力。当然,解决复习动机也不能专靠思想教育,主要的还是要用具体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解决学生“想复习”的问题。
  探索学习规律,以规律推导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往往感兴趣的,可以此激发学生的复习动机。复习课运用规律法,就是从同一知识点的题目中寻找解题的规律。因为在浩如烟海的题目中,有不少题目存在共同的解题规律,甚至有相同的结果。这样,一个知识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物理模型做出多种命题。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将习题分别归类,通过解一道题总结出解一类题的方法和规律,从而达到解一题会一类,以少胜多的目的。
  在复习时,还可以进行一题多变训练,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巩固学生的复习动机。在复习电学知识时,通过一道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有意识的在原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扩充,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电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使学生通过对同一题目条件变化的比较、升华分析,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实验荟萃法
  
  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复习时,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知识梳理,会使学生厌倦。而实验法的运用却可以让知识以情景的形式再现,学生会轻松愉快地对知识点有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大大加强。但是,这种实验已经不是原来单一的实验了,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同一部分的各个知识点有机地形成一体的实验,可以说是同类实验大荟萃。这给平淡的复习课带来无限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对“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复习时,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针对这一情况,可运用设计综合性实验,用到的器材有烧杯、烧瓶(带橡皮塞)、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试管、冰块、水、蜡烛等。主要的实验有:(1)测量冰块熔化时的温度,以复习熔化的涵义、晶体熔化的条件及特点、冰的熔点等知识;(2)加热蜡烛,复习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与定义;(3)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并测温度,观察沸腾过程中气泡上升时大小变化,复习沸腾的特点、条件及蒸发与沸腾的区别;(4)在烧瓶上方放一玻璃片,观察有水珠出现,复习液化的涵义及条件;(5)将烧瓶中沸腾的水塞上瓶塞,水停止沸腾,继续加热,重新沸腾,停止加热后,水停止沸腾,倒过来在瓶底泼冷水,结果水又重新沸腾,以复习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等。利用这些实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本系统知识的复习。还如,在复习压强时,提供带瓶盖的可乐瓶、海绵、水、油、橡皮膜、吸管、塑料片等,让学生自选器材去设计有关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的实验。在复习密度时,可提供量筒、水、石块、细线、弹簧秤、小烧杯、溢水杯等,让学生设计实验测石块密度,通过实验对浮力等知识进行综合复习,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发展探究能力。
  
  三、组接链条法
  
  物理学科中的各知识点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组接链条法,就是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课本,突出基础,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善于发现它们固有的知识结构,将相关知识点串在一起,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一根“知识链”。例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专题时,给出一个灯泡,设计下列问题:观察白炽灯的铭牌,能获取哪些信息?这盏灯工作10小时消耗了多少电能?如何根据灯丝的粗细比较额定电压相同而额定功率不同的电灯?两个不同的电灯如何比较电灯的亮度?同一个灯泡,为什么深夜使用时比傍晚时亮?为什么灯泡的灯丝往往在开灯的瞬间烧断?灯泡在使用时,为什么灯泡热到发光而连接灯泡的导线却不怎么热?通过一个灯泡实验,就把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热量等知识串成一链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思考,有计算,学生容易理解又倍增兴趣,复习的效果也就很理想。
  物理复习还可以运用其它方法,比如讨论法、评讲法、反思法等等,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第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