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多一个角度看学生 换一种姿态做首席

作者:肖友丽




  学困生,是班级里的特殊角色。很多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存在思维定势,处理问题一刀切或是方法一成不变,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风格,可殊不知经验宝贵,不相机而变,也会成为束缚和教条。作为班级的首席——班主任,突破消极思维定势,多一种角度看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有时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转化效果。
  
  一、面向个体,因材施教
  
  学困生因为他们在学习方法及习惯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成绩落后于同级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无是处,他们有着自身的个性和特长。他们可能比优生更心细如发,更敏感多思,更独立自尊。叶上雄在《中学教育学》提到:“教育首先要适应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需要和特点,要适应不同阶段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要适应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面对他们,决不能用任何武断的方式和既成的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班主任全面充分了解每一个学困生的特殊所在,不要把他们当作一群人,而要看每一个人。逆反心理重的孩子,给以鼓励,相信春风化雨的力量可以滋润干涸;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交以信任,相信使命相托的责任可以驾驭良驹;自卑消沉的孩子,付以信心,相信赞美的甘泉可以催醒枯木。
  
  二、面对个案,因事施教
  
  学困生较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常让班主任头疼不已。因此,很多班主任,遇到类似事件发生,总会按思维定势判定。他曾经无故迟到,再有迟到,一定又是存心捣鬼;他曾经惹事生非,再与同学争执,一定是他寻衅在先;他曾经上课睡觉,再有眼神迷离,一定是无心听课。“学困生”仿佛成了一个标志,一种符号,造成了不知多少冤假错案,不知有多少学困生就因为偶然的一次不白之冤,再一次自暴自弃,堕落自己。作为班主任,要掀过他们过去的一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一点耐心了解,多一点时间调查,就会多一次从人生低谷挽救孩子、向不良习气争取孩子的机会。
  
  三、面临变化,因势施教
  
  学困生不是一日形成的,对其的转化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不是一次谈话,一次家访就可以解决的。做学困生的工作,也要根据每个孩子每个阶段的变化,不断调整转化的方式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转化效果。“教育者以发展观点研究教育对象,就是对每一个教育对象既要看到他的过去,又要看到他的现在,更要看到他的未来,看到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中学教育学》)比如,有的孩子容易走极端,他在教师的鼓励下克服了自卑情绪,又走向另一面,开始骄傲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这时,就需要老师的一盆冷水。如果再沿用之前的赏识赞美,就无异于火上浇油了。转化的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一定会有反复,但要看到希望,看到孩子发展的大趋势,不要因为引导者的一时性急,而使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四、面叙功过,因时施教
  
  选择恰当的教育的方法重要,而选取恰当的教育时机有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于学困生这一敏感人群。敏感,是他们自身心理敏感,另外则是班上其他学生对他们的举止言行及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也异常敏感。表扬及时,批评适时,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当他们有了进步,及时表扬,能巩固这种行为和思想,批评时要选择时机,给他们尊严,给他们辩说的机会,有面子,他们以后才会努力维护面子。反之,表扬滞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批评失时,一旦损伤自尊,他们就会失去改变的动力。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既能在他们转化的道路上推波助澜,同时对形成班级内良好的舆论氛围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班主任工作中,经验对于转化某些学困生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盲目地套用,要善于跳出已有的处理问题的思路,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多一种角度看学生,换一种姿态做首席,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