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语文“深度课堂”呼唤“有效拓展”

作者:郑月红




  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在教学中应改变教师简单地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粉笔解决课堂教学的现状,大力拓展更大的课堂空间——教师“教”的空间和学生“学”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体现一定深度,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有独特的分析和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深度,灵活运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加深,引导学生思维力和理解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称为“深度课堂”,它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教学。
  
  一、什么是有效拓展
  
  拓展的有效性要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的当前发展,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拓展指的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能够使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和谐统一发展。
  笔者在教学八年级课文《吆喝》时,设计让学生用心去听、用心去读文中富有京味的吆喝声,并使学生明确这些吆喝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广告,又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为地方特产吆喝,“听—读—写—说”的整个过程十分流畅,学生的兴趣也十分浓厚,课堂收到了理想的成果。有好心的同事建议:应该借此再做下去,让学生把自己的吆喝试着用情景图再现出来,那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培养。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对于一堂课来说,学生能够有一点收获也就足了;延伸到课外,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且在我看来,那已经不是在学语文,不是在学习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而是在学习广告的创意制作了。
  不难看出,“为地方物产创作广告来吆喝”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设计目的是很明显的,引导学生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拓展活动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创设情境体味生活的情趣,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为本地特产吆喝又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拓展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而离开“语文”的拓展、不能让学生从“语文”方面得到发展的拓展,即使再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受欢迎的角色。
  
  二、有效拓展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理念,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立足课文,又要跳出课文,注重向课外拓展。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模仿秀”也流行起来,漫无目的,不着边际,高耗低效。这里边的误区必须澄清,以利于采取一些对策,及时加以解决。
  1. 脱离文本,曲解文本
   没有深入理解课文,离开了教材向课外拓展,作所谓的课文内外的衔接,拓展原本是课文本身生长出来的花朵,却成了旁枝蔓叶。更过者则是另起炉灶,歪曲了文本的原意,不是从言语层面解读,却从人生或生命等其他层面解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老师煞费苦心,学生却如坠雾中,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收获可想而知。
  
  2. 匆匆忙忙,一闪而过
  教师认为每课必要拓展,即使课堂容量再大也不能放弃,到头来只是蜻蜒点水,过眼烟云,纯粹是为拓展而拓展,为延伸而延伸,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收效甚微。结果是课堂教学中的其他环节也不能很好地开展,真可谓是顾此失彼。
  
  3. 多多益善,多乎哀哉
  教师过分地看重课外拓展,总想在一堂课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过程都贯穿拓展,有时在课堂的最后要出现三四个小题,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取舍,过多的拓展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完成,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4. 形式单一,落入俗套
  教师简单地认为拓展只是出现在文本解读之后,出现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每一节课总是将这个环节固定化,使课堂模式化,缺少变化的课堂难以生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更是在学生学习处于疲劳状态时经常链接中考题目,既有选择,又有阅读,有的阅读题与当前文本几乎没有关系,这种为答题而去阅读的所谓拓展让学生觉得乏味单调,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性和个性发展就没有了。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很缺乏。提高拓展延伸的有效性,教师们必须记住:拓展的本质在于引发学生学习、自我发展的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知识到能力各方面都可以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也只有如此,才能达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三、有效拓展的实施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拓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实施有效拓展,实现有效拓展,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一)坚持有效拓展的原则
  1. 语文性原则
  语文性,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语文教学有效拓展的首要原则。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不能“耕了自己的田,肥了人家的地”。
  2. 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重要的,如果背离了正确方向,所谓的拓展就是无效拓展。
  3. 实际性原则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的。具体说来,有效拓展必须符合教学实际:
  (1)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2)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3)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确定好拓展的时机,把握好拓展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自然而然把课外内容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
  4. 适度性原则
  恰到好处的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提高,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过度的拓展则免不了成为学生的额外负担,成为其前进的绊脚石。拓展的方式也应有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新、出奇,不要一味地追求热闹浮躁的课堂气氛,任何一种方式方法的应用,都应紧紧围绕课堂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放得开也要收得快,不可喧宾夺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