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例谈如何帮助学生归纳“历史公式”

作者:陈锦泉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曾对江苏南京市的高中三个年级424名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有72.8%的同学表示自己目前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是‘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历史学科一向被学生认为是最怕、最难学的科目,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新课程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高中历史学习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概念,而且还要把握历史的基本原理,并以此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的基本原理、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分析历史的方法和“公式”,对于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条件、原因和目的归纳
  
  (一)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包含国内、国际两大方面的经济、政治、文化等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军事等。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
  如讲鸦片战争背景,可首先让学生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把握,然后引导学生具体归纳这两方面的情况:(1)国内:①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土地高度集中;②政治:官场黑暗、军队战斗力弱、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③思想:愚昧自大。(2)国际:①经济: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市场原料;②政治:资本主义扩张。通过这样归纳,学生懂得了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的基本方法,而且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可这样引导学生归纳的:(1)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人民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2)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和俄国在一战中的失败等。
  
  (三)历史原因:可从广度和深度归纳
  原因广度:主观原因(内因)、客观原因(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可引导学生归纳为:(1)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形成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2)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包括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如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可引导学生概括为: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归纳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一)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等
  古代经济: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等。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等。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等。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等。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等。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等。
  如讲唐朝经济时,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然后,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等。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动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等。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动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②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经济、合资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等。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等。
  
  (二)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
  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等,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等,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等,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三)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等
  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
  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等,如隋唐文化,自然科学:(1)建筑:赵州桥;(2)科技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3)天文:测量子午线的长度;(4)医学:《唐本草》、《千金方》。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的归纳
  
  (一) 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
  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二)判断成败及原因:
  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与局限等。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完成;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三)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等,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等,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等,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知识公式的归纳,如果我们能掌握和科学的运用这些历史知识公式,就不会觉得历史难学了。当然,以上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