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立足校本研训 促进教师成长

作者:夏长江 陈松能




  象山小学坚持以课改为大背景,以“三层”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八项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三个一”工程建设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教师网上教研,集体备课,基本功竞赛为依托,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目的,以课改教学为主体,扎实开展了校本研培,从而让教师在学习、改革、反思的氛围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主动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迈开步伐。
  
  一、建设研究型教师团队,实现教师层级发展
  
  根据教师成长规律以及学校实际,学校以“分层评价”和“阶梯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了“三层教师培训指导方案”。《方案》将全校教师学习、发展水平为三个等级:①成长型教师、②成熟型教师、③成就型教师。分别对三个层次教师制定了具体的、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如成长型教师是指具有职业期望和职业追求的教师;成熟型教师是指形成较过硬的专业知识的教师;成就型教师是指取得丰硕教育成果,仍具有一定自我发展期望的教师。此外,我们还对三层教师拟订发展措施:如成长型教师,必须确立发展目标,分阶段在成就型教师指导下自我检测并不断作出发展策略的调整。成熟型教师,必须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育人风范,边反思边重建教育理念,使自己向成就型教师迈进。而成就型教师,要以自己为核心辐射,影响身边的人,并享有显著的成果。
  此外,《方案》还对“三层”教师的权利、待遇、责任、义务以及认定程序、认定组织机构、认定时间等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成长型教师”有效地让青年教师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增加了搞好课堂教学的动力。而“研究型教师”“首席研究型教师”“成就型教师”则大大激发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激情,帮助其体现自身价值,奖励其在教学上敢于争先、勇于展示自我。
  
  二、建设基层研训组织,形成日常化研训氛围
  
  通过“三层”教师的申报与确定,学校教务处、教科室迅速将教师分层,针对教师发展的八个能力板块,全面开展“组内环境下的教师成长途径”探究,各年级组、教研组的框架内建成相应的学习组织,在首席教师即召集人的带领下开展听评课研讨、案例反思、教学沙龙、集体备课、个别指导等各类学习活动。这中间,突出“召集人”的作用,让组内各层次老师确定主题,人人承担中心发言人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反思成长,让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扁平化”研培组织,教师学习氛围迅速形成,并迅速凝结教师合作互助的实践智慧。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所有教师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为提高,教师学习的主体性也得以迅速体现和发挥。
  
  三、实施“三个一”研训工程,提升教师研究能力
  
   “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在保证每名教师精读一本好书的基础上,学校还推荐《教育走向生本》、《现代儿童心理发展学》、《国际教育新理念》、《学习的革命》等专著供教师阅读。提倡教师写读书笔记,要求教师每月完成3000字以上读书笔记。
  “精研一个教育科研课题”:要想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千方百计搭建教育科学研究的平台,为全校教职工提供研究、展示的空间。我校从规范课题研究入手,从前期选题、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综述到课题研究计划,都有明确的要求、针对性的辅导。为使课题研究更具操作性,学校指导教师选准“研究点”:即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选课题,围绕自身“困惑点”选题。课题申报要经过“上下联动”:各教研团队自由确定课题,上报教科室后,教科室提出指导性意见,反馈给申报课题组,课题组修正选题再报,并再次确立合作伙伴,教科室聘请专家审定课题,指导教师实施研究。
  “精写一个教育研究个案或论文”:学校每两年编辑一本《象小教师文集》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个案研究成果记录、交流和研讨,通过不断修订与编撰,学校已有四本文集结集并出版。《文案》的出版,既展示了教师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心得,又培养了教师的一种成果意识。
  
  四、创设研学情境,创新校本培训路径
  
  1.“园艺”杯教师公开课大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教师可以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可以相互切磋、以利锋芒;可以小试身手,来年再战,竞争进入良性循环,管理上也显得从容和有条不紊。
  2.“网上科研沙龙”,使每个教师享受到及时教研的乐趣,我们专门在象小网站上开设了网上论坛,并开通了QQ群,各学科教师可及时在办公室或教室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及时和市、省学科QQ群进行联系,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3.“晨学晚练”,每天上午半小时,要求教师必须到校图书室阅读各类书刊、杂志,每天下午4:20—5:00,学校计算机教室全面开放,教师们可自由网上浏览,周四、周五下午还有网上专题讲座,促使教师学习更多元化。
  4.“个人博客和个人网页开通”,让教师拥有自己的个人网上空间。现在学校有四十多位教师拥有自己的个人网页、人人拥有自己的博客,里面放入了自己精彩的教育瞬间、有精选的教育论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有耐人寻味的教育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