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初探在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的教学思路

作者:赵艳红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除了具备一般道德的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即行业性、连续性、稳定性及适用性。职业道德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对人的道德素质形成有决定性作用。职业道德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关系到社会安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对社会精神文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五爱”为基本要求、“三德”为主要内容。职业道德课是政治课中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搞好这门课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组织纪律、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不尊重老师,学习目的性不强,自觉性不够,法制观念淡薄,痴迷于网络的学生不下少数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在职业道德教学中本人有以下思路: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从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的哲学原理得知,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否对自己负责,直接关系到能否对自身以外的规则、规范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种种关系持积极的、负责态度的人。因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个职业道德问题。卖菜的短斤少两,卖粮的掺沙子,卖肉的注水等等,都是缺乏道德意识或道德意识浅薄的表现。因而,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理论灌输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冷静、妥善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坚定信仰、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道德理论顺利转化为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自觉树立自律的意识,不做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事,思想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职业道德教学中,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以感情激励为动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把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职业道德教育更加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思想导向,对学生中存在的符合职业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要予以表扬和肯定,对违背职业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要予以批评和否定,并剖析其危害性。使之懂得什么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什么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必须提倡的,哪些是坚决反对的。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转变思想,引起学生共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职业道德教学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各行业从业人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对从业者的总体要求。但由于各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每一种行业的职业活动都有其特点,因而决定了不同行业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因而,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受教育者从事的行业有针对性的施教,即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紧紧抓住影响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知识的丰富性,也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四、职业道德教学要突出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从业者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责任的能力,包括操作技能、技术水平、理论知识及本职工作相关的与他人沟通、理解、合作的能力等。凡是爱岗敬业、履行职业道德的从业者,无不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和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而没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崇高的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还表现为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因为没有专业知识,就不能为社会服务,更谈不上职业的道德的问题。所以,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突出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强调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性。
  
  五、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社会上有许多例子说明,由于个别职工不遵守职业道德进而触犯了法律。所以,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既要加强品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道德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又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制实践,发挥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推进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忠诚之心对待企业、以奉献之心对待岗位。引导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行为准则,自觉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约束自己。通过法制教育,从违法犯罪案例中受到震憾、得到启发,提高警惕性、增强免疫力;引导学生依法办事,运用法律维护国家、企业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为建设“和谐企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六、依托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道德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是新形势下道德教育和实践的有效途径。比如在教学中开展有职业道德内涵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的欣赏;引入良好的职业道德范例,联系实际开展学习活动,开展参观、图片展示、征文感言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感化;运用座谈、简报、演讲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入案例分析、辩论赛,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根据发言观点的正确程度、资料充分性、论证结构的合理性、表达能力等各种评价指标,真实的反映出学生职业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正常的职业活动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根本保证,也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职业院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就为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