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单元整合:阅读教学的一种可能

作者:龚成栋




  一、单元整合教学的理论思考
  
  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这几年引起了课改的关注。应该说,这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较之“一纲一本”的时代有了很大的进步。笔者所在地区的高中语文课本大多为人教版,人教版的教材无论在选文内容上还是在编排体系上都有很多的优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略显呆板。此如,人教版的编排体系是以“文体”为依据,诗歌单元之后再学散文单元,散文之后学杂文。这样学生似乎掌握了各种文体,实则疏远了学生对选文的兴趣。
  新课改强调语文老师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那么我们可适当地进行整合,将同一文体进行单元整合,从另外角度进入文本呢?这样看似淡化文体,实际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先对所选文本有兴趣,然后再进行文体识别,这样可以使呆板的编排体系显得活泼。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这样做,比如,将某一单元整合为一个主题(笔者曾将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单元整合为一个“主题”式教学单元),或者进行跨单元整合或跨册整合(将《氓》《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整合为“中国古代女性爱情、婚姻专题”)。这样整合,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选文进行思考,既可以让课堂充满新颖的氛围,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金矿被开发,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进行有效的思考。当然这样的做法似乎让人感觉到只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而忽略了工具性的内容。
  当下,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常常被“工先生”和“人先生”弄的不知所措。面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要兼顾。关键要看选文。比如这个单元可以以人文为主,工具为辅;那个单元可以以工具为主,人文为辅;再或者,这个单元的这篇选文可以强调某一点,那篇选文可以注重这一点。只要将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渗透其中,笔者认为就能很好的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某些尴尬和问题。当然,在体现单元整合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走入误区,只注重“篇”和“文”,而轻视对“字”“词”“句”“语”“修”“逻”的理解训练。
  
  二、单元整合教学的具体案例
  
  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做为整合对象。这个单元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一)”。包括四篇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及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对这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用书》说:“我们在品味散文作者情感时,一方面要‘披文以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的自身的方方面面,了解创作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层次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一)学情分析
  1.由于长期受旧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无论遇到哪种文体,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普通文章,都是一个学法。分一分段落,讲讲写作特点。因此,对一个高一的学生来讲,如果将本单元四篇散文一一讲解,势必会产生倦怠感,对散文教学毫无意义可言。因此,让一个单元的散文发生一点微妙的变化,将长课时变为短课时,势必会给课堂带来些许轻松。
  2.《教师教学用书》中强调,要求学生把握作者情感,对作者进一步了解。而这个单元有语文教育界历来争论不休的诸如《荷塘月色》的主题,如《花未眠》的晦涩难懂等问题。如果选不好一个突破口,那么教学效果不会好。因此,有必要进行“主题”整合。
  3.高一的学生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阅读训练,对长篇幅作品也较有耐心。但是一些同学经常给我们诉苦:同样是一篇散文,我自己读时很轻松,可老师一教总是“为什么、为什么”让我觉得语文课太枯燥、太无聊了。这些问题明确给我们以警示,因此,必须让语文课回到美,回到愉悦,那么就必须让学生充满期待。
  (二)整合的可能性
  首先,这一单元的整合教学原则上采用“主题式”整合,仔细阅读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主题词汇——“超越”。《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暂时超越现实苦痛生活的精神之旅;《我的空中楼阁》是李乐薇想超越尘世生活的渴望;《我与地坛》是史铁生超越生死的诉说;《花未眠》是川端康成让人们超越狭小的视界,来感知无限的自然美的要求。因此,采用“超越”这个关键词作为这一单元的一面旗帜。让同学们自己去找这四位作者的超越,打通了这一单元文本之间的壁垒。
  另一个可以整合的条件是:这四篇散文在散文特点上都呈现出大量的景物描写。通过景物描写,再加上刚才讲到的主题,那么散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样一个看似难讲的内容通过我们的整合势必会给同学们深刻的印象。
  在课时安排方面。本单元内容较多,不可以将所有内容都涉及到。因此,可用“主从式整合”的形式,即在整合处理几篇文本时,以其中的一篇为主,通过这一篇的重点研习,带动相关文本的学习,并在这过程有机地联系其他文本。本案例将重点讲解《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其他两篇是自读课文,高一的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超越”是一个被我们常挂到嘴边的词“超越自我”“超越梦想”等,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超越”,在人的一生当中我们要超越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的散文,同学们可能会奇怪,语文题目没有“超越”这个字眼呀!那么,我们来慢慢地分析。这四篇散文很长,如果要按原来的上法,我们得花两个礼拜,这样时间太长,现在我们改变以往的方式,先给大家一节课预习时间,然后我们进行略读,最后对重点进行精读。注意思考,这四位作者有没有“超越”什么。
  2.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荷塘月色》解读。熟悉作家,把握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感受,深化主题。
  (1)简述朱自清,并将初中学过的文章进行回忆,如《春》《匆匆》等。
  (2)给大家介绍历来的评论家对于朱自清《荷》文主题的不同看法,并且鼓励学生: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是经典,原因在于它可以误读,可以被再创造。提出问题:请根据老师的介绍(老师介绍朱自清这一时期家庭的压力,生活的窘迫等情况)情况之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文章是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你认为对吗?
  (3)经过讨论后,将话题引到“超越”二字上,同时指出《荷》文被误读的原因就是抓住了“为什么不宁静”一再追问,而忽略了朱自清先生是如何超越这份“不宁静”的这一问题。经过大家共同商量,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才是文章的文眼,“这一片天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4)由此,美丽的荷塘成了朱自清先生这一晚的精神寄托,在一片诗情画意当中,一个人流露出了一种高贵的发泄,一种健康的发泄,在这种发泄中作者的性格素养,人生追求,审美境界都可以被我们看到。
  (5)通过对主题的认识,再读一遍全文,那么,为什么会写荷塘,《西洲曲》不是很清楚吗?
  (6)教育学生要有好的修养,特别是文学艺术修养,像朱自清先生那样“高贵的发泄”而不是养成遇到困难,挫折就狼狈不堪。
  第二环节:《我的空中楼阁》解读。
  由于《我》文在文章上较为清楚,较《荷》文难度有所下降,因此,不再详细举出课程进行片段。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仍然将主题的落脚点归结在“超越”二字上,即作者借助山间的一所小屋,要表达的是对自由、闲适、安宁生活的向往,小屋的有无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超越尘世的思想。
  第三个环节:通过对两篇文章主题的认识,重视艺术手法的赏析。艺术手法因文而异,有的借景抒情,如《荷》,有的托物言志,如《我的空中楼阁》。但无论怎样,我们对散文这种文体就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个环节:学写散文片断。
  ⑴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愤怒的感情。
  ⑵通过对一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热爱生活的感觉。
  ⑶交流。
  
  三、设计反思
  
  整个设计从“超越”这一主题切入,目的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立足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体。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将所有文章都讲,而是重点讲解《荷》、《我的空中楼阁》两文。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对整合式教学比较有兴趣,也得到了好评,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如,对于语言的赏析,对于艺术手法的鉴赏。但这只是刚刚开始,以后将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