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作者:牛广英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幽默而发人深省的漫画、名言警句、美妙动听的音乐等融入课堂教学,开启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概括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激励他们上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在讲“认识挫折,不怕挫折”课文时,可先请同学们上台谈谈遇到挫折时的表现,然后推出挫折会引起人的不同反应。对于学习重点内容“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则请同学辩论“顺境出人才和逆境出人才”的问题,通过讨论、辩论,总结、归纳,不仅使同学们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口才、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鼓励学生对书本理论和传统观点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发问,赞赏学生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联系所授课题创设一些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
  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当发散思维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升华为质的时候,发散思维就变成了创造。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可以多维思考的发散型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分析,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 “依法保护人类环境”这一单元,让学生自己策划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调查,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
  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
  如在教初二法律常识时,可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零点追踪”等与法律有关的节目。有时,教师可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一同分析、探讨。还可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问题,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已经内化成他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并且这些情感又进一步转化为促进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的动力。